第四阶段(1952-1967)是李立三政治上遭受接踵而来的打击,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在夹缝中游走,直至不白命丧的充满悲情的最后十五年。
正当李立三在奋力拼搏,忘我地为党工作而且成就显著的时候,在1951年12月全国总工会第一次党组扩大会议上,他遭受到错误的批判,并被罢免了全国总工会的领导职务,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又被免去了劳动部长之职,更使他无用武之地了。从此,他在新闻媒体上消失了。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他成为“里通外国”的嫌疑分子。虽然名义上他还是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分管工业的书记,但实际上是“靠边站”了。
虽然李立三受到不公正对待,但他仍然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一如既往,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地工作,满腔热情地向党献计献策,用各种可能的方式,积极参加和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凡是党分配给他的任务,他总是竭尽全力地去完成,他的劳动成果,至今还在我国的建设事业中发挥作用,他的许多意见一再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一个人如果是金子,有谁能不经过“千淘万漉”呢?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有谁能不经摔跤就会走路呢?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也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年的成长过程。在历史熔炉的冶炼中,有些人成为金子,有些人成了渣滓。而李立三最终是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一样,被确认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之一李思慎曾在李立三身边工作多年。虽然那正是他日暮途穷,“虽有强烈的报国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时期,但在与他朝夕相处的岁月里,作者仍深深地感受到一个真正革命者的伟大与忠诚,无论是在革命的高潮还是低潮,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他对革命事业始终充满着必胜的信念。
李立三在工作中不但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多谋善断、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他总是朝气蓬勃、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工作,从来没听他说过苦和累。他对干部要求严格,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丝不苟。重要文件,常常是亲自起草,特别是给中央的报告,绝少假手他人。他向干部作报告,自己写个提纲,出口成章,语言生动,有条有理,深入浅出,且理论联系实际,一讲就是半天,有时长达六七个小时,而且一直是站着讲话,越讲越有劲。人们无不为他的渊博学识所折服,常用赞赏的口气,亲切地把他称做“滔滔不绝的李立三”。他早年在安源,在武汉,在上海、广州等地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就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演说家和鼓动家。李立三的口才好,文才也好。他写文章,从题目开始,到最后结尾,往往是一气呵成,洋洋洒洒,清清楚楚,基本没有涂改,凡是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无不佩服。
李立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有绩不居功,受挫不气馁,既敢于坚持真理,又勇于修正错误,从不讳疾忌医;他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心直口快,淡泊名利,是一个无私无畏、全心全意的彻底的革命者!
无庸讳言,李立三的确犯过错误。对此,李立三一生都在检讨。问题在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犯了“左”倾错误,不料却受到一些比他更“左”的人的长期打击迫害;因为自己不到4个月的错误,却遭受将近40年的排斥与冷遇,最后还丧失了宝贵的生命!……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
这,恐怕就是李立三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大的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