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赢得“上帝”的心(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上帝”的心

“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对于当年的国共两党来说,人民是水;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客户也是水。

当年的共产党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赢得了人心,因为赢得了人心而赢得了“天下”,国民党却相反。

那么,今天的企业呢?

军民团结如一人

共产党的革命史可以说是一部军民团结一心进行“人民战争”的伟大历史。正如毛泽东在1963年8月1日为著名的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 题写的《八连颂》之最后一句所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在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团结成为共产党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在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随处可见人民群众系着红绸、扭着秧歌慰问子弟兵和“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场面。

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军民团结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规模空前的运动战中,广大人民群众冒着枪林弹雨以各种方式支援解放军,使之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特别是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数百万民工推着小车、抬着担架,随部队转战南北,奋勇支前,部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直接服务于前线的民工达到940万人,支援大小车辆82万辆,粮食8亿斤。战场军民比例可达到一兵一民,一兵二民,甚至一兵三民的程度。陈毅元帅曾经感慨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前一章谈到,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繁荣是组织运营的根本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讲,当年的共产党与当代企业之间有着根本的相似性,生态系统也有共通之处。将图6-1中企业生态系统的相关要素进行“类比性”更换后,同样能轻而易举地绘制出共产党当年的“生态系统结构图”:

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生态系统结构图”(图略)

(此图同样适用于国民党,所不同的是,各个元素与国民党的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对应关系为:“解放区人民”对应于“国统区人民”)

很明显,将图6—1企业生态系统结构图中的“股东”换作“(共产党)党员”、“员工”换作“军队”、“客户”换作“解放区人民”、“媒体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换作“民主党派及其他进步力量”、“社会公众”换作“全中国人民”。由于在企业竞争中,双方都是按照官方统一制定的某种规则行事,而政府正是这种规则的制定者、企业活动的监督者和争端的裁决者;在共产党当然显然不存在这样的角色。这是今天的企业与当年的共产党在生态系统方面的最主要的区别。

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得益于与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紧密团结和肝胆相照,也就是说,它成功地维护了生态系统内的稳定和繁荣。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共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页)

“流寇主义”的末日

“流寇主义”是指不注重维护组织生态系统之稳定与繁荣的思想或行为。毛泽东指出,“这种思想(即流寇主义——引注)表现在:一,不愿意做艰苦工作建立根据地,建立人民群众的政权,并由此去扩大政治影响,而只想用流动游击的方法,去扩大政治影响。二,扩大红军,不走由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到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而要走‘招兵买马’‘招降纳叛’的路线。三,不耐烦和群众在一块作艰苦的斗争,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凡此一切流寇思想的表现,极大地妨碍着红军去执行正确的任务,故肃清流寇思想,实为红军党内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目标。应当认识,历史上黄巢、李闯式的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可。”(《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4页)

相比之下,当年红军中的“流寇主义”还仅仅是一种“思想倾向”;而国民党及日本侵略军由于受自身性质的先天局限而注定无法超越骨子里的“流寇主义”思想,因此也注定无法改变其最终失败的命运。

然而,根植于人心中的“流寇主义”思想并没有随着历史事件的尘封而消失,在今天企业的商业活动中,这种“流寇主义”的思想正以另一种隐蔽性和危害性更大的方式腐蚀着企业的行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企业行为中主要表现为:

一、猴子搬苞谷,一味追求新市场的开拓而忽视既有市场的巩固。

二、店大欺客,不重视顾客忠诚度的建立、维护和深化。

三、“一锤子买卖”,不重视顾客需求及其变化的研究,将顾客利益与企业利益相对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