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存与竞争的学问(1)

组织的“生态”和“政治”:生存与竞争的学问

竞争伴随着组织的始终。

竞争的目标通常是对特定资源的争夺。资源由人控制。因此,竞争的本质是对特定人(群)的争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而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内容。所谓“政治”,归根结底是一门处理利益关系的艺术。如果组织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紧密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对手纵有万般手段,又奈它何!

国共斗争的结果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正反佐证。

“赤化问题”曾经让蒋介石头痛心烦而又无计可施,因为当时的国民党阵营同床异梦、貌合神离;相反,毛泽东似乎从来也没有担心过共产党阵营被“白化”,因为这里“军民团结如一人”。

组织的“生态系统”

“政治”决定“存在”

“思想政治(工作)”是共产党的词典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它在党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思想”是指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方法和深度,是组织行为中的“认识论”问题;而“政治”,如前文所说,则是对不同利益关系之间的协调、调整或安排,是组织行为中的“动机”问题。换言之,“思想工作”是通过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来改善其行动能力;而“政治工作”则是通过解决人们的利益关系——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执着专注的或是马虎了事的——来调动调整其立场、动机或态度。

动机(行动的积极性)与认识(行动能力)是解决组织行为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关键所在。

令人遗憾的是,就像组织管理的其他理念或手段一样,“思想政治工作”却在国有企业中被沦为官僚体制下的托辞或伎俩,成为官僚主义者手中冠冕堂皇的招牌。但这并非“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错。

既然“政治”的内涵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那么企业最大的“政治”就是处理不同利益关系人与自身之间,以及不同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正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样,企业是不同利益关系的总和。组织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或者说孤立地存在的组织注定是没有前途的。组织总会与周遭的事物发生普遍的利益联系,这种联系被称为“利益关系人(stakeholders,或直译为赌金持有者)”。各种利益关系人共同构成了组织生存的基本“生态系统”。

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而言,企业的“生态系统”更为清晰、稳定和简单,通常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如下图所示):处于“核心层”的是企业的客户(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购买人、债权人、合作伙伴如供应商)、员工和股东,它们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处于“中间层”的是政府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媒体机构等,它们影响着企业的生存环境;处于“外层”的是社会公众,包括企业的潜在利益关系人(就业市场、融资市场、上游供应市场、潜在的竞争对手和客户)等,它们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在企业的生态系统结构图中没有纳入企业的竞争对手,虽然它的确是构成企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看做是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那么,不将竞争对手纳入企业生态系统结构之中似乎更为妥当。

企业生态系统结构图(图略)

企业的“政治基本功”就是处理好与“生态系统”内各(或潜在)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在特定状态下,还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比如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组织成功的前提是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态系统”。那些只重视某种或某几种利益关系人而忽视其他利益关系人的组织注定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失败,因为这种观念犯了明显的形而上学式的错误——无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当年的国民党由于阶级属性的限制,习惯于忽视或牺牲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从而在人心尽失的前提下丧失了组织存在的基础;共产党则把自己的使命直接定位于维护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不仅如此,它还以著名的“统一战线”成功地将一切有利于实现本党使命的社会力量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于是,国共之间的对垒,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一个残缺而脆弱的“生态系统”与另一个完整坚实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对决,孰胜孰负就可想而知了。

国民党当年的错误在今天的企业中屡见不鲜。其中最为普遍的是重视核心层的利益关系人而忽视其他层次的利益关系人;甚至在核心层的利益关系人中也经常发生“重此轻彼”的现象。有的企业为了所谓的股东利益而不惜坑害客户——比如本书第二章中所举的AT公司的非法占有客户定金,或者过分重视了股东的利益而轻视甚至是损害了员工的利益,或者兼而有之。如此作为的结果会是什么呢?国民党当年的大败局就是前车之鉴。不过在商业败局中,恐怕难得会有国民党当年的“偏安台湾”的机会。

有意思的是,这些现象大多是因为“思想”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政治”行为的短视或谬误——因“鼠目寸光”而“事与愿违”。

这在中小型企业中尤为普遍。许多中小企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不惜非法克扣员工薪酬,最常见的形式是拒绝为员工缴纳法定福利费用,或者是想方设法克扣销售人员的佣金。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法实际上无异于慢性自杀。处于弱势地位的员工可能会因为别无选择而暂时留下,也有可能会因为极度不满而随意采取经理们不易察觉的报复行为;无论如何至少会有一种“收获”:员工出工不出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