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江到垓下(2)

在那一时期,枉死了无数工人和知识分子,有几个恐怖的局面,陈列在宋公园前面,那是可怕的。不过,死的都不是共产党,真正的共产党,倒很快走了门路放出去了。

这就是上海之战。上海市民,为了这场大战,已经贡献了钢骨水泥碉堡五千座,美式水泥活动碉堡三千座,半永久性野战掩体万余处,结果等于“零”!

4月23日,江阴丢了,那一刻,上海人心震动得最厉害,因为离开和谈破裂,不过十二小时;事实上,芜湖、南京都已失去,接着镇江以及京沪上的大小城市都失守了,大家也不以为异了。既然是这样,成为和谈障碍的江南几个城市驻兵的条件,又何以不答应呢?长江天堑这么容易渡,真是想不到的。

上海守不守呢?有人去问参加最高决策会议的要员,那要员的回答出乎他的意外:“谁知道呢?当局的决定,连南京也要守的啊。上海虽然也决定坚守,但天晓得兵士是否肯打?”第二天上午,一位参与会议的要员告诉他:“决定是这样,但何应钦却有一个非常微妙的指示,上海一面作战,一面抢运物资。这意思是物资抢完了,上海也不必守了!”那要员和他约到广州再见。

依我所知道,上海是准备守一个时期的。能守多久呢?依理论说,至少可以守半年。预定的淞沪防线,以常州为第一线,那样至少可以守一年;江阴一失了,那只能守昆山、太仓、松江第二线了。

淞沪原是旧战场,这是类似坦能堡的湖沼地区的战场。一·二八战役后,日军就沿着租界布成堡垒线,我方除了福吴的国防阵地,上海近郊,也构筑了防线。这防线到了八·一三战事发生后,又赶工加强。太平洋战事发生,日军就以这两条战线为基础,扩大至宝山、太仓、青浦、松江一带构筑永久性防御阵地;这一阵地,一直不曾破坏过,也就是防守上海核心的军事布置。

上海市郊工事是包商承办的,由著名营造厂XX记承包,工事摹拟杜聿明时代的四平街和松花江桥头堡的建筑,由钢骨水泥筑成;每一主堡垒之下,有地道通往时属各堡的机关枪阵地,并有粮食、水、柴炭及洋药等储备。这是第一(防)线。

第二线是长壕,也用水泥钢筋,壕内可以行走吉普车,壕沟纵横,并辅以竹签、铁犁、避弹钢板、电网等。

第三道防线是木城,木城是用合抱大的巨木直竖,每一技木楼,长约在一丈上下,埋入土中,约二三尺,木柱与木柱间的空隙仅三四寸宽;木柱上下,分以铁索、横梁贯连;这样的木城,把整个上海围在里面。东起江湾,把著名的江湾的机场包围在内,这样蜿蜒向西,包括北站、西站至龙华到黄浦江边上。唯一未包括在内的是龙华和虹桥机场。

第四道防线,应该说是拱护木城而设的,木城之后又是大小碉堡、电网,其紧密更甚于第一线。这些工事的构筑,在理论上,简直是无法由轻兵器来突破的。--作者按

这样的铜墙铁壁的马其诺防线,加上一个现代化的上海市,岂不等于史太林格勒?德军是在史太林格勒碰了钉子,才走下坡的。上海之战,原可以制共产党军队的死命,消耗他们的主力的。于是,最高统帅来了,海陆空军高级将领来了,经国重到上海,已经是实际上的政治部主任了,他在做振作士气的工作。上海的防守战,究竟怎么失败的?谁也说不上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