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安徽的农村改革(15)

万里的讲话,对于解除干部的思想顾虑、统一思想认识、推动包产到户的普及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安徽农村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总数的比例:1979年底占10%,1980年底占66 88%,1982年上半年占98 8%。

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上的分歧

1980年1月11日至2月2日,国家农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我和张秀岗、鲁受教和滁县地委陆子修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始后,杜润生指定要我在大会上发言。我于1月14日下午在全体大会上作了题为《联系产量责任制的强大生命力》的发言,讲了两个半小时。发言的主要内容是:

“1979年年底,安徽农村共有生产队379855个,实行定额记工和按时记工加评议办法的有145895个,占生产队总数的38 4%;实行联系产量责任制的有232184个,占61%。其中实行包产到组、大包干到组办法的有194288个,占生产队总数的51%;包产到户的37896个,占10%。经过一年的实践看,各种责任制都有增产效果,但联系产量责任制的增产效果更明显。

“据9个地区20个县154个生产队年终分配试点统计,全年集体粮食总产比去年增长26 8%,其中联系产量责任制的93个队,比去年平均增长44 1%,没有实行联系产量责任制的61个队,只比上年增长4 8%。

“联系产量责任制,在比较后进地区增产效果特别显著,全省著名的三大后进片(淮北的泗县、五河、灵璧、固镇,江淮丘陵地区的定远、凤阳、嘉山,江南的宣城、郎溪、广德)共10个县,去年有58 4%的生产队实行联系产量责任制,粮食比1978年增长33 9%,油料增长59%。

“在生产长期落后、群众生活极为困难的地方,包产到户的效果比包产到组又更为显著。肥西县山南区是个生产条件比较差的后进区,1978年秋种时,因为大旱,麦子种不下去,全区有77 3%的生产队采用包产到户办法,不仅种麦进度快,种得多,面积扩大一倍,而且质量好。1979年粮食总产量比1978年增长31%,粮食征购超过任务的66%,集体积累50万元(1978年集体未留积累),社员人均分配收入99元,比1978年增加27元。

“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初级社时有34户175人,30犋牲口,1100亩耕地,常年产量18万斤左右,人均1000多斤。高级社以后,产量连年下降。1960年,只有10户39人,一犋半牛。‘文化大革命’十年,产量只有两三万斤,人均口粮一两百斤。1976年,县、区、社三级党委下决心改变这个队的面貌。一个19户110多人的生产队,派工作队18人进驻。公社人保组长在社员会上说,你们外流成了习惯,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了。今天,我们左手拿着社会主义鞭子,右手拿着无产阶级专政的刀子,牵着你们的鼻子,非要把你们赶到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上来。一个工作队员看一户,一起劳动,干了一年,国家还有支援,收粮35000斤,人均口粮230斤,人均分配收入32元。工作队走后,社员又外出‘查户口’、‘数门头’(指讨饭)去了。去年搞了包产到户,收粮132300多斤,向国家交售粮食3万斤,第一次还贷800元,人均口粮800斤,人均分配收入200多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