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研究院改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五院是中央军委下的成立命令,陈赓认为应该由国务院下命令,作为国务院直属的一个独立的部级单位,对开展研究工作可能更为有利。周总理同意陈赓的意见说“应该这样”。
陈赓对五院的干部配备非常支持,由他亲自抓,“包括试验靶场的领导干部,我爸都要亲自抓”。
“我爸觉得建立一个单位,第一任领导干部要选最好的,最优秀的。一个连队,要把连长、指导员选最好的,一个团也是一样,要把作风带好,领导干部疲疲沓沓的,部队作风肯定带不好。五院要选能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并愿意为科技事业无私奉献的干部去,结果把军事工程学院的政治部主任刘有光调去当政委。”
陈赓不希望五院的行政工作干扰了钱学森。“导弹的加工需要有人去协调。还有就是研究院的行政事务工作,不能叫钱学森教授去管。钱学森教授是导弹研究方面的权威,技术方面由他拍板,行政事务工作由其他人去做。”
20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央军委在广州开会,陈赓提出,“现在发现研究院有一种不正的风气,什么对外加工的事、有关行政方面的事务,都推到钱学森教授那里去签字,这怎么能行呢?钱学森教授的精力是组织领导导弹的研制,其他事情不要推到他那里去管嘛。钱教授提出的问题,你们只要保障好就行啦,其他事连让他知道都不要,不要分散他的精力”。
陈赓提出要去当5院的院长,去做好钱学森的“行政助手”。“军委领导考虑到我爸的健康原因,没有叫他去兼任五院院长,而是派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兼任五院院长,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章任第一副院长。”
陈赓大将“不要干扰钱学森教授,要保障钱学森教授的要求”得到实现。各分院院长主要管行政事务和保障工作,技术问题由技术专家拍板就算数,让专家们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搞科学研究上。
对原子弹靶场的定点问题,一度选择在距离敦煌120公里处。在苏联专家的参与下,靶场选址已经获得了总参谋部的批准。陈赓认为,“这个地方不好”,离敦煌太近了,会影响到人民的安全,也不利于对国家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此同时,苏联中型机械工业部部长也给中国写信表示,敦煌不适合建场,建议将靶场中心区移到罗布泊地区。1958年12月,总参谋部批准了向罗布泊地区转场的报告。1959年6月13日,总参谋部正式通知原子弹靶场改称核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中国人打破了西方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的被动局面。
(本文参考《陈赓军事文选》、《百年追思 陈赓大将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上、下)、《回忆鲁迅》(冯雪峰著)、《红色中华散记》(埃德加·斯诺著)、《战场散记》(周立波著)等)
注释
A《51号兵战》:于1961年拍摄的电影。《51号兵站》的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上海,由于叛徒出卖,使隐藏在上海的新四军“51号兵站”遭到严重破坏。新四军领导决定派范云洪、胡阿强到上海恢复“51号兵站”,由此展开一番惊心动魄的殊死斗争。
陈赓生平简介
陈赓(1903 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