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作风关键是领导带头(1)

转变作风关键是领导带头

这是吴官正同志在山东省纪委九次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1998年2月14日)

这些年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我省干部的作风有了一些转变。但也要看到,无论是在一些领导机关还是基层组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迫命令和奢侈浪费等问题还严重存在。有的干部只考虑怎样能在短期内出“政绩”,在造声势上动了不少脑子,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劳民伤财;现在生产任务很重,工作压力很大,少数群众吃穿都成问题,而一些干部却无动于衷,对应解决的问题一拖再拖,整天忙于应酬“上面的活动”;强迫命令,作风粗暴,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在一些地方仍相当严重;减轻农民负担,我们一直抓得很紧,但有的地方还是出了逼死人命的事;一些干部把享乐作为一种追求和时尚,变着法地提高标准,消极腐败现象在干部队伍中尚未得到全面有效遏制,有些还在滋长蔓延。对干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群众非常不满,再加上有些事情处理不当,造成一部分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产生上述问题,既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组织上管理、教育不严的问题。毛主席1953年在山东分局纪委《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违纪的报告》上有一段批示:“如果我们的领导任务有所加强,我们的领导方法有所改进,则危害群众的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就可以逐步减少,就可以使我们的许多党政组织较早地远离国民党作风。”各级都要切实重视干部的作风建设,扎扎实实地落实省委提出的“十条”,尤其要警惕和防止吏治和司法的腐败,提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密切联系群众,要从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入手。一个干部作风好不好,固然与认识能力、工作方法有关,但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与群众是否有深厚的感情。古代开明的政治家深知“民为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可以讲,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起码的为政之道,更是一个世界观问题,一个立场问题、党性问题。因此,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唯物史观和党的宗旨教育,自觉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感情问题解决了,才能把作风转变过来,才能闻得“民间疾苦声”,才能“一枝一叶总关情”。

密切联系群众,就要适应群众民主意识增强的新形势。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我们的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有位在乡镇工作的同志跟我说,老一套办法许多不能用了,有的老办法在今天看来都侵犯了群众权利,违纪甚至违法。从另一个方面看,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群众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意识普遍增强了,对关系切身利益的事,钻研得很深。如果我们的干部作风、工作方法落后于群众的认识,工作又不到家,就可能办一些错事。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往往由此而引发。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决不能有任何偏离和改变;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决不能盲目蛮干;必须树立公仆意识,“俯首甘为孺子牛”,决不能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工作合情、合理、合法,决不能粗暴蛮横,做损伤群众感情的事;必须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决不能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要善于教育、引导群众,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对待出现的矛盾,不注意做化解工作,与群众对立,是错误的;不顾群众长远利益,一味迎合某些不合理的要求,也是有害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坚持党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原则下,正确教育和引导群众,把大家的积极性、注意力引导到改革和发展上来,做好维护安定团结大局的工作。同时,又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慎重妥善地处理好已出现的矛盾。决不能怕群众、怕麻烦,回避拖延,上推下卸。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