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的成功之道(4)

如果非要把新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分开,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部门之间沟通和统一管理上),在采用研发分离方式的公司中这些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分工不同,研究部门的人主要把精力放在一些具有开创性和革命性的项目上,当他们获得很有意义的想法时,却不一定能在产品部门的同事那里获得认同,直到某一天,当“研发一体”的竞争对手做出这样的产品以后,产品部门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错失良机。而有的时候,当产品部门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希望研究部门做些用户需要的事情,但是研究部门却不屑于去做这种“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失去了赢得更多用户的机会。更有甚者,这两个部门间还存在一种相互轻视的情绪,因为产品部门的人认为自己是“为公司赚钱的主力”而轻视研究部门的同事,研究部门的人又认为自己是“具有高学历的天才”而高人一等,这也给两个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制造了障碍。

但在Google公司里,没有截然分开的研究部门和产品部门,所有工程师的头上都戴着R(研究)和D(开发)两顶帽子。Google要求每位工程师既要有不断创新的勇气和才智,又要有把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技能和经验。在这个创新加实践的乐园里,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一个绝妙无比的创意,任何人也都有机会(或有义务)亲手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这种研发一体的做法彻底消除了创新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节省了管理和沟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亲自动手,即研究又实践,有时候会给人更多的启发,得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思路,使一些技术难题变得更容易实现,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Google工程师朱会灿提出的图像搜索的解决方案。在以往的纯学术研究中,图像搜索是一个难题,大家往往采用色差和高深的信号处理技术来寻找一张与查询寻求最匹配的图片,虽然这些技术很“酷”但还不成熟。在过去的十年中,针对这个领域,许多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文章,但是由于这些研究员大多与产品开发脱节,这些研究成果都没有成功地转化为产品。而朱会灿结合自己在并行计算和合作伙伴在信息检索方面的专长,提出“在网页上,每一张图片都有标题和周围的文字”,而且“链接到图片的文字(anchor text)一般对图片的内容有很多提示线索”,这些标题、文字和线索非常容易提取,利用这样的想法,很快做出了“互联网上最好用的图片搜索工具”——Google图片搜索。这个例子说明,一个团队在结合实践的前提下能很快地做出很好的工作。当然,那些高深的技术也不是彻底没用了,但需要结合具体的环境,比如应用信号处理技术实现的图片检索为了能达到实用的效果,搜索的数据量就不能太大,最近Google开始针对个人相册做“人脸识别”,就有可能通过这种技术来实现。

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曾经有一次对话,探讨为什么斯坦福的博士的表现一般都比博士后好,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博士可以选择自己有激情的题目,跟随自己喜爱的老师做课题,而博士后却无法选择。同样,在公司里,如果“研发一体”,那么工程师能够从构思,到研究,再到执行,从头到尾地跟进项目,就能使他们对项目具有主人翁感,从而更有热情,更在乎用户体验,把项目做得更好。

这种“研发一体”模式的惟一缺点就是不适合那些只会创新但不能实践,或者实践强但创新弱的人才。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很好的科学家不是工程师,也有许多很好的工程师不是很好的科学家,这些人必须要经过必要的学习和训练才能适应Google这样的环境。

个人自由

许多人都知道,Google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了20%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但人们也许并不知道,这20%的时间其实是Google的创新模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旦有了这20%可支配的时间,蕴藏在工程师头脑中的创意就会层出不穷地“奔涌”出来,在创造力和想像力的指引下,工程师们的价值可以得到最大的体现——许多令Google引以为豪的产品,如Gmail和Google News,就是由工程师在20%的时间里创造出来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