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守望历史(8)

更要命的是,库水又开始缓慢上升,平均一天上涨一米,发掘现场三面环水成为半岛,最后全部淹没,抢救性发掘工作不得不暂时停止,开始转入室内研究。

如此丰富的发现使得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墓主人究竟是谁?识别墓主人的唯一办法是鉴别刻在鼎上的铭文,二号墓的七个青铜升鼎上密密麻麻刻满了长篇铭文,字体为鸟纹,纤细俏丽,但这种几千年前楚国的古文字没有几个人认识。

郝本性,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62年在本校就读考古专业商周考古研究生,师从中国考古大师、故宫博物院院长唐兰。毕业后到河南省博物馆所属文物工作队工作,长期从事商周考古、古文字、青铜器等的研究,在考古界成果卓著,是中国著名考古专家。郝本性得知淅川的重大考古发现后,立即赶往淅川投入研究。他发现,7个青铜升鼎鼎身的内壁、底部、钮盖等处都筑有铭文“王子午”。根据考证:楚庄王的儿子子庚名午,亦称公子午、王子午,子庚在楚共王晚期任楚国司马,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冬,令尹子囊死,子庚接任令尹,楚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夏,子庚病死,在位7年。令尹是春秋时楚国设置的最高官职,负责执掌全国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

按照礼制,鼎为重器,一旦刻上名字就不能随便送人,除享用终身外,死后还要陪葬在墓中,所以发现了鼎也就等于找到了鼎的主人。郝本性经过仔细研究辨别后确定,二号墓的墓主人就是令尹子庚,因鼎上筑有“王子午”的铭文,因而将鼎定名为王子午鼎。鼎上的长篇铭文内容大致为:

王子午精心选料筑鼎,小心恭敬地把它们用于祭祀,自己施德于民,尽心保护楚国,子子孙孙效仿保护享受列鼎。

至此,神秘的淅川下寺二号墓主终于露出历史真面目。“王子午鼎”以及其他大量珍贵随葬品的出土,证实了下寺二号墓的墓主人就是楚国令尹子庚。子庚墓的发现,为研究楚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音乐以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是中国当代考古史上重大的发现。

“王子午鼎”造型独特,气势不凡。鼎盖为平顶微弧,有一圆形钮。鼎身为圆形束腰,平底浅腹,兽行足。器身外表装饰有精致的半浮雕龙纹、窃曲纹和云纹。在束腰部装饰着一周凸起的带有蟠夔纹的腰箍,更让人赞叹的是器身周围还装饰有六条攀附在口沿的神兽,兽身紧贴鼎的束腰部位,兽尾翘起,兽的双角由两条夔龙相互缠绕。“王子午鼎”庄严华贵,造型设计完美,有着独特的楚国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楚民族既崇尚征战杀伐的阳刚之气,又充满浪漫情调崇尚阴柔之美,《诗经·关雎》中写出了楚人对美女的标准和要求: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身材窈窕,袅袅婷婷、纤纤蛮腰、身段修长、温婉娴静方能谓之淑女,也只有这样的淑女,才是君子喜爱追求的对象。齐宣王在与孟子对话时坦承:“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楚王也一样,楚灵王喜爱美女,而且特别偏好细腰,为满足个人欲望,专门建成章华宫,选美人腰细者居之,章华宫被戏称为“细腰宫”。宫内美女为求媚于楚灵王,一个个挨饿节食,以求腰细,甚至有饿死而不悔者。楚王的爱好化为国人追求的时尚,一时间楚国人皆以腰粗为丑,不敢饱食。后人为此笑诟:

楚王好细腰,

宫中多饿人。

越王好剑客,

国人多疮疤。

唐代大诗人杜牧也在《遣怀》中这样写道:“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细腰在楚国已成为一种审美时尚,这种审美观通过工匠之手得以物化,各地出土的楚国升鼎全部是束腰状,成为楚国青铜升鼎的辨识特点。

“王子午鼎”出土时支离破碎,专家在修复时仔细观察研究了鼎的铸造工艺,发现楚国工匠不仅使用了分铸、焊接等一般工艺,还采用了先进的失蜡熔模铸造工艺。失蜡法是我国三大铸造方法之一,它是利用蜡的可溶性来铸造结构复杂且不易分型的部件的铸造方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