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亿救命钱(6)

1983年长江委规划处水库科河南省调查小组在《丹江口水库河南部分移民安置遗留问题处理意见的调查报告》中称:

县内安置的73957人 其中,人均0.8亩的有496个生产队37464人;人均0.5亩~0.8亩的有117个生产队14192人;人均在0.5亩以下的有116个生产队1260人;0.3亩以下的有4718人。耕地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低,多为黄胶泥坡岗地,投工多,产量低,年均亩产约150公斤左右。1981年 全县移民人均收入超过100元的约占5%;能维持基本生活,得以温饱度日的约占5%;处于贫困状态,难以维持温饱的约占45%;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的约占17%。库区移民搬迁前 人均口粮241公斤,比全县人均口粮189公斤多52公斤,现金分配87.3元,比全县人均38.7元多48.6元。迁移后,人均口粮106.5公斤,比搬迁前减少134.5公斤;现金分配31元,比搬迁前减少56.3元。

由于后靠安置的移民严重缺地,正常生活无法保障,移民与移民,移民与非移民为争地矛盾时有发生,移民上访案件不断,外出逃荒要饭现象也较为严重。

仓房公社沿江大队全是1970年后陆续从湖北省返迁移民组成,计3个生产队,86户372人。返迁后搭临时庵棚住在山坡上,由于耕地被淹,荒山划为林场,生活靠打渔、开荒,少数靠逃荒要饭 因无地可耕,移民一直靠蚕食林场山地维持生活。

均县柳河口公社国营一队有147人,人均基本农田只有1分多,实在没有荒地可开垦的情况下,为了生活,他们只好向山坡上进军,最陡的坡达到30度,当地称“挂坡田”。在这样的土地上开荒,开一分,周围的植被毁一亩,收不到几粒庄稼,反而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但不这么办,群众吃什么?

丹江口库区浩淼无垠,碧水连天,但水源地周边的百姓却受着无水的煎熬。水源地周边山区,大部分为石灰岩层和黄黏土岗地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炼钢铁和丹江口水库建设,对森林和植被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使得土地水分得不到涵养,水土流失严重。在淅川县的马镫镇,郧县的谭山镇、梅铺镇,丹江口的习家店镇,绵延起伏的山岭,除了极少数低矮的荆棘外,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偶尔可以看见石缝中间稀稀疏疏长着几棵低矮的小树,岩石的灰褐色是这里的主色调。由于没有树木和植被涵养水源,这里天上下雨地下流,天上雨住,地下水无踪。长时期的缺水,库区沿岸岩石风化形成大面积石漠化地区。这里土地奇缺,水源枯绝,已经成为不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区域。这些地方生活的数万农民受着苦旱的煎熬。

郧县谭山有个徐家坡村,一年四季缺水,全村几十户人家吃水只能走十多里山路到汉江边去挑水吃。一个壮劳力一天只能挑两担水。这个村里生活用水情况如下:早上用一个水杯装半杯水将毛巾沾湿在脸上擦一擦算是洗脸,洗完菜的水再用来洗碗刷锅,洗碗刷锅的水盛起来煮猪食喂猪,洗衣服的水留下来澄清后反复用。嫁姑娘娶媳妇的礼品是水。

20世纪70年代,郧县为部分偏远困难的社队建造了170多座提水泵站,但提水泵站耗电巨大,130米高的扬程,提上来的水每立方米成本高达20多元,群众负担不起。计划经济时代建的泵站,在今天市场经济环境下,因为无力承担电力费用,最终全部废弃。

郧县安阳镇王庄就在汉江边,但眼见江水却吃不到水,村子在半山上,离水面垂直高度将近500米,提水机械也没有这么高的扬程。安阳镇高山大队一个村有32户人家,因为缺水,那里的百姓实在没法生活下去,开始逐渐搬离这里,1981年,这个村里只剩下一户人家了。在这些地方,水与媳妇联系在一起。高山大队二队几十户人家住在山尖上,吃水极为困难,这里的百姓异常贫穷。没有钱,没有水,谁也不愿意将姑娘嫁到这里来。村里的小伙子娶不起媳妇,无奈之下,只得互相换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