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四篇(1)

在日寇大肆侵华和蒋介石加紧“剿共”的双重逆境中,叶剑英奉命渡河东征,密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谈判,力促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联合抗日的新局面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当时奋战在中央苏区,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的叶剑英,完全拥护中央的宣言,十分关注东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坚持北上抗日。

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日益加紧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继攫取我国东北之后,又制造了华北事变。

国民党政府却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整个中国面临着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危险。

中日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为主要矛盾,促使国内各阶级、各政治集团的政治态度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势不可挡。

1935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制定了建立党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策略、总路线。

在这次会议上,决定成立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叶剑英为副书记。

彭德怀、李克农、朱理治、萧劲光等参加领导工作,朱理治任秘书长,萧劲光负责日常领导工作。

当时蒋介石仍然推行“剿共”政策,组织晋绥军等大批武力围困陕甘地区,企图消灭刚刚结束长征、立足未稳的红军。

共产党和红军再一次陷入重重的逆境之中。

根据这一险恶局势,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定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为总任务的战略方针,“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猛烈扩大红军”。

在此方针下,红一方面军把“打通抗日路线”作为中心任务,确定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以山西和绥远等为主要方向,迅速举行渡河东征,讨伐阎锡山。

一、指挥中路军东征,战果辉煌

叶剑英作为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东渡黄河作战的具体准备工作上。

他亲赴前线组织调查由延安、甘泉、左铺各地到黄河西岸临真镇的交通道路,同部队指挥员查看渡河地点,提出部队作战行动方案和建议,协助各部队收集和制造木船、皮筏等渡河器材,组织地方党政机关征调造船和划船民工,做好渡河的各种准备工作,并对渡河的先锋队和船工进行政治动员与技术训练。

完成渡河准备之后,1936年2月20日夜晚,红一、十五两个军团冒着凛冽寒风,利用夜暗掩护从陕北绥德县沟口、清漳县河口开始强渡。

部队渡河过程中,叶剑英亲临渡口,检查渡河情况,并随时向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报告。

21日10时,叶剑英最后率领一方面军直属队渡河。

部队渡河后,按预定计划迅速向纵深发展,相继占领了三交、留誉、义牒各镇及其周围地区,完成了战役展开,取得东征战役的第一个胜利。

叶剑英协助彭德怀指挥部队,打退了晋绥军的反击,控制了石楼、中阳、孝义、隰县、永和等县,并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得到山西人民群众热情支持。

阎锡山仓促应战,急电向蒋介石求援,调动部队向红军反扑。

红军将反扑之敌全部击溃,在上述数县广大地区建立起临时根据地。

军委决定以这一地区为作战枢纽,分兵南下北上,组成右、中、左路军。

徐海东、程子华指挥以红十五军团为主力的左路军,向北进攻;林彪、聂荣臻指挥以红一军团为主力的右路军,向南急进。

同时以红十五军团的一个团又一个营、方面军直属队和新成立的红三十军、山西游击队等部组成中路军,由叶剑英直接指挥,以牵制和吸引晋绥军主力,支援左右两路军的进攻行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