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了十几步,他又收住脚步,转回头来向毛泽东以及前来送行战友挥了挥手,以示告别。
在危难时刻,当机立断,挺身而出,敢于打头阵,敢于拼杀出一条生路,是朱德一生中最高贵的品德和作风。
为保证起义军南下潮汕,留守三河坝,激战三昼夜的是朱德;起义军失败后,在“赣南三整”中,登高一呼:要革命的跟我走!是朱德;发动湘南起义时,决策不费一枪一弹,智取宜章的也是朱德;湘南起义后,提出“去找毛泽东”,实现井冈山会师的还是朱德。
这正是朱德大智大勇的虎将雄风,敌人闻风丧胆,同志无限敬佩。
朱德大步流星地朝着炮火连天的前线走去。
毛泽东和送行的战友们望着他那高大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莽莽密林中。
朱德赶到前线青岗坡时,三军团和五军团的战士们正在浴血奋战。
当朱德出现在三军团四师的阵地上,对红军官兵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在他的直接指挥下,四师一鼓作气,连续夺得川军控制下的几个山头。
但是,战斗仍处于拉锯状态,无大进展。
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命令正在奔袭赤水县的红一军团急速返回增援,并命令陈赓、宋任穷率军委纵队的干部团奔赴前线,发起反冲锋。
这个干部团是长征出发时,由公略、彭扬两个步兵学校合并组成,成员都是富有战斗经验的连排干部。
朱德指挥干部团抢占有利地形,打退了川军的进攻,巩固了阵地。
午后,右翼川军的兵力剧增,同红军反复争夺着每一个山头,战斗异常激烈,红军的阵地几度易手又几度夺回。
不仅战士伤亡很多,就是团以下的干部也有不少牺牲。
就在这种处境极为危险的时刻,朱德仍坚持在前沿阵地指挥着战斗,毫无惧色。
当晚,毛泽东和政治局的几位领导人开会。
根据敌军云集川南、黔北一带,围堵红军的新情况,决定改变原拟沿赤水北上,从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迅速撤出土城战斗,渡赤水河西进。
这样,就可以打乱敌人尾追的计划,变被动为主动。
为此,朱德、刘伯承仍留在前线指挥,周恩来负责在第二天天亮前架好抢渡赤水河的浮桥,陈云负责安置伤病员和处理好军委纵队的笨重物资。
作战部队和军委纵队都立即轻装,准备从土城渡过赤水河。
赤水河,是长江上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沿云南、贵州、四川蜿蜒北上,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全长400多公里,河水奔腾湍急,河面最宽处三四百米,最窄处也有100多米。
是一条极难渡涉的河流。
29日3时,朱德下达了红军西渡赤水的命令。
不久,他就来到一军团二师四团的阵地。
天下着雨,川军仗着人多枪多,气焰十分嚣张,增援的部队不断增加,战斗一直在胶着状态,双方的伤亡仍在不断增多。
朱德来到前沿阵地,仔细观察敌我战斗情况后,当机立断,下令后撤。
四团从前沿撤下来后,突然发现朱德还未撤出战斗。
为了掩护朱德后撤,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又带了20多个战士冲上山坡堵住敌人。
他们顺着枪声搜寻了好久,才远远看见朱德背靠着赤水河,手举着望远镜在观察什么。
阵地上的红军越集越多,六团团长朱水秋也来了,大家都听说朱总司令没有撤下来,为他的安全担心,个个急得手掌都沁出了汗。
而朱德还是镇静若定,稳稳地站在那里指挥着担负掩护任务、最后撤出战斗的一营。
约莫过了1个小时,他才收拾起望远镜、地图,不慌不忙地走下阵地,同几位将领谈笑风生。
在四渡赤水之前的土城战斗中,善于化险为夷的朱德在他的戎马生涯的征途上,又重重地写下了一笔,创造了总司令上前线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