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爱子赴美深造(1)

我10岁的时候,远在美国的大哥回家探亲。吃饭时,我听到大哥在跟母亲抱怨,怪台湾的教育太严了,小孩子们的灵气越来越少。母亲叹了口气说:“唉,为了高考,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看到我整天被试卷和成绩单包围着,承受着升学的压力,没有时间出去玩,也没有朋友,大哥忍不住说:“这样下去,考上大学也没用。不如跟我到美国去吧。”

母亲从没去过美国,她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但却出人意料地保留了一份开明的天性。听了大哥的建议,她决定给儿子一片自由的天地。那天,母亲把手放在我头上,对我说:“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很多了不起的人都出在那里。你就到那里去吧。”

在父母的期待和鼓励下,11岁的我来到了美国南方田纳西州的一个小城市。在这个只有两万人的小城市里,来自中国的小学生只有我一个。哥哥送我去了附近的一所天主教小学。第一天入学,我就蒙了。虽然之前也学了不少英文,但我还是听不懂老师和同学们在说什么。母亲一直很担心我能否跟上进度。

还好我还不是完全的哑巴。有一次在数学课上,老师问1/7换成小数是多少。我虽然不太听得懂英语,但还认得黑板上的1/7,这是我以前背过的。于是我高高举起手,朗声回答:……当时,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从不让学生们“背书”的美国老师也惊呆了,几乎认为我是“数学天才”。虽然我并不是数学天才,但是,当时年纪小,还是感觉很得意。回家后,我开心地告诉母亲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母亲显然比我还兴奋。因为我终于开始一点点地适应这里的生活了。

母亲一直不懂英语,但她每年都会花6个月时间在美国陪我读书。多亏有母亲在我身边。每天她看着我去上学,为我准备好吃的点心和晚餐,放学后和我聊学校里的事情。这种陪读生活延续了整整7年。在每年陪读的6个月里,母亲要默默忍受语言不通、文化迥异的生活环境;而在她返回台湾,与我分别的6个月里,她同样会为我的学业操心。

为了感谢母亲,在她60岁生日时,我画了一张卡片给她,卡片上写了一首感谢母亲的诗,还画了一束康乃馨。这张卡片,她至今仍放在床头。

“别忘了你是中国人”

我在美国的第一年,母亲陪读6个月后,台湾那边,家里人开始催母亲回去了。母亲虽然放心不下我,但还是牵挂着家里的事务没人料理,只好把我托付给哥哥嫂嫂。临走前的几天,母亲一直在叮嘱我,回家记得做作业,背英文,听哥哥嫂嫂的话……上飞机前,她又郑重地对我说:

“我还要交代你两件事情。第一件就是不可以娶美国太太。”

“拜托,我才12 岁。”

“我知道,美国的孩子都很早熟,很早就开始约会,所以要早点告诉你。不是说美国人不好,只是美国人和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都不一样。而且,我希望你做个自豪的中国人,也希望你的后代都是自豪的中国人,身体里流的是100% 炎黄子孙的血。”

“好的,好的。飞机要起飞了。”

母亲拉住我的手说:“第二件事,每个星期写封信回家。”

没想到第二件事情这么简单。我爽快地答应了。

“你要记得我说过的话,好好读书,听哥哥嫂嫂的话啊,过几个月我就回来了。”

母亲放开我的手,转身走了。现在想起来,在那一刹那,她该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才离开了自己最爱的儿子啊。虽然只是一次转身,但难以割舍的母子之情只有母亲心里最清楚。

母亲走后,我突然发现自己一下子变得特别特别想念台湾。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7个孩子热闹的情景,还有盛夏的台北走街穿巷的小贩推着车子叫卖着冰激凌和煎饼的声音。我更怀念母亲,常常想到我最喜欢的事情——躺在她的怀里看书。

我不好意思跟哥哥说我想家,我只能努力去学习英文。在美国的第一年,我英语不好,老师不但不嫌我,还利用午餐的时间教我说英语。后来,老师发现我这个听不懂英文的中国孩子有良好的数学天赋,就鼓励我参加田纳西州的数学比赛,结果我得了第一名。我在美国接触到的教育方式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这让我信心十足,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自信和果敢的种子。凭借着自信和勇气,我很快克服了语言障碍。两年后,在一次州级写作比赛中,我居然获得了一等奖,当地的老师十分惊讶——这个刚适应美国生活的中国学生居然还有人文方面的天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