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地位下落原因一辨

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英帝国的辉煌也达两个世纪之久,即使在当代,它还是世界上的一流大国,其影响力远非限于英伦和欧洲,说其衰落似乎有所不当。但相对其辉煌的过去而言,不能不承认英国的地位已大为下落。人们探讨近代英国兴起的原因时,观点和看法多种多样,莫衷一是。分析英国地位下落的根源时,研究者似乎更趋于一致,即认为是“英国病”造成的后果。

随着英国的崛起,其民族精神中慢慢孕育出温和、渐进、保守这样一些特质,以至于英国文化常被人们视为“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温和与渐进之类特征,其实是英国人对腥风血雨式革命易于造成社会动荡的一种反思和矫正,从17世纪中期以后逐步成为英国社会运动的主流品质。但在后来过多地渲染和张扬,其负面效应也就慢慢凸显,最终酿成了“英国病”。英国社会变革的同时又有那么多对传统的维护者,反过来,公然标榜“保守”的执政党并不保守,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事物能和谐地共存于一体,这在世界历史上确是少见的。

然而,英国地位下落的真正原因不能仅以“英国病”作为答案,从历史事实看,“英国病”虽然使英国过早地显出了老态,但并未对其国内社会发展造成极大不利,更没有造成生死存亡般的实质性威胁,也没有减小英国对其海外殖民地的支配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力。或者说,由于英国社会有较强的调节和调整机制,以及英国占有极为丰富的各种资源,“英国病”还不足以将它拖上衰落之路。英国地位的下落主要表现为其殖民帝国的崩溃,以及它对世界影响力和支配力的减弱。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即后起国家(德国)逐步强大,向它挑战,企图分享其口中之食,结果在双方的剧烈冲突(两次世界大战)中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实力和权威,它已没有能力控制那么宽广的土地。大战还使殖民统治的丑恶本质暴露无遗,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日益高涨,作为一种过时事物的殖民帝国终于走向最后瓦解。在战后国际新格局下,美国和苏联成为新的世界性超级大国,英国只能居于二等国家地位。即便后来英国的复兴大见成效,但也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各种新的国际力量兴起,国际格局多极化,作为欧洲大国的英国已无法恢复以往那种对世界的支配能力。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英]肯尼思·摩根:《牛津英国通史》,王觉非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刘景华:《“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阎照祥:《英国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 The British Empire at its Zenith, London, 1988.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