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位于欧亚大陆西北角,孤悬海外。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中,“联合王国”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它已远不能与曾经的辉煌和荣耀相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工业民族,近代化国家中的“长子”,曾经领先世界达三百年之久。它在世界第一大国的位置上也有将近两个世纪,曾统治着海外59块殖民地,主宰着比它本土大140多倍的版图、比本民族多10倍的人口的命运。
今天的英伦岛上,绿树葱茏,繁花似锦,真正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园,人们安详闲适地生活着。这个岛国也如同一个博物馆,无处不是历史。长条椅上默默静坐的白发老者,溪边湖畔残叶凋零的枯枝朽桠,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密德兰平原曲线般逶迤的耕地牧场,西北区高地漫山遍野的厂舍房宅,如同历史的见证,留下了英格兰曾经发生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痕迹。国会大厦,白金汉宫,鸽子广场,白厅长街,则让人缅想以往大英帝国的尊荣和辉煌。
从这个孤僻小岛走出去,成长为世界霸主,最后又回到岛上经营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不列颠民族好像绕了一个圈。今天的英国似乎还有再造辉煌的愿景。关于它崛起兴盛的话题弥久不衰,而它在20世纪里实力和地位不断下落的历程,“日不落帝国”最终走向解体的原因,也同样值得深思。
移民混合而成的民族
今天的英国,地理主体是英伦三岛(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亦即大不列颠岛。构成早期不列颠民族主体的,实际是一批又一批的外来人。欧洲文明从东向西扩展,最西端的不列颠自然是人口移动的终点站之一。大不列颠东南部地势低平,外来者能够很轻易地进入。西北部为山区,当地人可以凭借天然屏障进行有效抵抗,故外来人难以深入。几乎每一次外族入主都遵循了这一规律。这也造成了大不列颠在民族成分上的地理分野。
最先来到不列颠定居的是5000多年前的伊比利亚人,“巨石圈文化”可能是他们创造的。其后,来自莱茵河地区的“阿尔卑斯人种”与伊比利亚人汇合,将海岛带进了青铜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凯尔特人大规模地进入,不列颠进入铁器时代,缓步迈向文明门槛。公元前1世纪,罗马统帅恺撒两次渡海进攻不列颠,均以失败告终。将近一百年后,罗马人最终征服了不列颠东南部。在长达400年的罗马不列颠时期,罗马人对这里主要实行军事统治和军事移民。
公元5世纪初罗马人撤走后,凯尔特人立即从山地返回,彼此争夺。大陆的盎格鲁、萨克森等日耳曼人部落,也向不列颠大规模迁徙,逐渐定居于东南部,从此这里被叫做“英格兰”。盎格鲁—萨克森人建立了许多小国,各国称雄争霸,力量此消彼长,直到9世纪初英格兰才实现名义上的统一。其时北欧丹麦人也侵入了,丹麦人的强大曾一度将英格兰大部囊入其“北海大帝国”。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大军渡过海峡,战败了英国贵族推选的国王哈罗德,即位为英国国王。这一被称为“诺曼征服”的事件,是英国历史的里程碑。接下来的金雀花王朝开国君主亨利二世也来自法国,是法国的安茹伯爵。因此,无论是政治经济制度,还是语言词汇,英国都受到了法国相当广泛的影响。
中世纪的落后之邦
就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而言,中世纪的英国远比大陆的法、德、意以及低地国家落后。作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农业虽然有进步,但精耕农业基本没有出现,停留在广种薄收上。相当宽阔的土地用于养羊,而所产羊毛又只是作为原料输往国外,附加值低。由于远离国际贸易中心区,英国工商业颇为落后,甚至进出口贸易都掌握在意大利商人、德国汉萨商人等外国人手中。城市发展水平偏低,在当时西欧重要城市中,英国仅有伦敦可挤入行列。大多数城市处在国王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下,自治权和自由度远不如大陆。显示社会经济水平的人口指数也相对较低:英格兰人口不超过300万,不及法国或意大利的1/3。除出现了《自由大宪章》和议会外,15世纪前的英国历史没有多少可圈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