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衰亡原因论(1)

罗马作为一个古代帝国,至西罗马崩溃时维持了1200余年。这样一个庞然帝国轰然坍塌,一般认为有政局混乱极不稳定、大地产发展造成分裂割据、奴隶和隶农起义、匈奴人和日耳曼人打击这几大因素。但不少思想家和学者更有兴趣去揭示罗马帝国衰亡的深层原因,几乎历代都有精彩的评论问世,许多论述令人回味长思。1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深刻分析最富启发性。

基督教的腐蚀并造成社会混乱

这是吉本的观点。他所撰写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西方最伟大的历史学著作之一。这部巨著叙述了公元180年以后罗马帝国衰落和灭亡的历史过程,研究了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吉本认为,原来的罗马帝国,是一个世俗的、但对各种宗教都能表示宽容的大国,人民崇尚务实,富于进取,建立了完备的法制和强有力的政府。然而,由于这个领土过大的帝国开始衰落并遭到蛮族入侵之时,基督教也乘虚而入,使那些不满现实的人希图死后得以进入天堂。这一风气一来,罗马人越来越不注重务实,防务日益空虚,基督教越传越广,帝国也越来越弱而不振,直至灭亡。

吉本生当18世纪,理性主义是这一时代的基本思想特征,因此他对基督教颇有微词。他批判了基督教的教义权威、先知权威和早期神学权威;批判了基督教的迷信和所谓“神迹”显现;批判了基督教对现实生活的蔑视,对人的蔑视,认为基督教禁欲断绝人生之乐是违反人性的,办不到的,教士自身不守清规便是明证。禁欲主义闭塞了人的心智,阻止了人对知识的追求,造成了人的愚昧。吉本对基督教的批判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蒙昧主义和基督教是历史的障碍,对历史发展造成了危害。他的结论是:“我相信,福音的传播,教义的胜利,是同罗马帝国的衰败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宗教的胜利就是野蛮的胜利。”

照吉本看来,基督教的恶劣影响不只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腐蚀,它更引起了罗马社会的极度混乱。吉本认为,罗马本来对宗教采取所谓古老的宽容政策,除了几个专制者(即尼禄、图密善、戴克里先)有过几次大的迫害外,基督徒基本上还是能够分享帝国之下的和平。而基督徒之所以受迫害,也有它自身的原因,如基督徒本身偏狂执拗,斥责罗马原有的多神教,自居与罗马为敌的地位,使罗马统治者不快;社会中流传着对基督徒的误解,如残杀婴儿,男女乱伦等,这类谣言易煽起对基督徒的憎恶;基督教内部教派之间互不相容,互相攻讦,给迫害者留下口实。而基督教在取得官方宗教地位之后,其各地的主教更自恃为精神统治者,到处排挤传统异教,毁掉以往希腊罗马诸神庙宇,其做法比以往罗马皇帝对他们的迫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引起了罗马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罗马帝国晚期社会的无序化。

过早地对外扩张造成恶果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名著《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曾专章论述“罗马灭亡的两个原因”。他的一句至理名言意味深长:“罗马失去自己的自由,是因为它把自己的事业完成得太早了。”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成:罗马过早地热衷于对外扩张,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最终埋葬了它自己。这是罗马走向灭亡的基本原因。孟德斯鸠所说的两个原因,实际就是这个基本原因在两个方面的展开。

孟德斯鸠首先分析了共和国灭亡并被帝国所代替的原因。在他看来,是“帝国的伟大毁掉了共和国”,也就是说,一方面是庞大国家出现,另一方面统治这样一个庞大国家的国家机器并未成熟,罗马便用帝制来取代共和制,而这种取代本身就成了罗马走向灭亡的第一步。在他看来,当罗马统治局限在意大利的时候,共和国是容易维持下去的。所有的士兵同时又是公民,军队是国家的军队,元老院的监视和控制使军事将领们不可能野心膨胀。但当罗马向欧洲其他地方扩张,向地中海各地扩张时,士兵们常常就留驻在被征服地区,并且“逐渐丧失了公民们应有的精神”。他们只承认自己的将领,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将领身上,而与罗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他们不再是共和国的士兵,而是苏拉、庞培、恺撒这些军事独裁者们的士兵了。于是,掌握着军权的将领们拥兵自重,“不想再听命于别人”。在国内,罗马的人民也被那些保民官——所谓人民利益的保护者引向了歧途,他们情绪极易激动,常常从“激昂狂暴的一个极端走向软弱无能的另一个极端”。当人民所拥戴的那些人在外面取得极大的权力时,元老院也就变得不起作用,“共和国也就垮台了”。帝国取代共和国,意味着罗马开始走下坡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