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基督教的政治要求虽然是以宗教语言说出来的,但毕竟表明它已不只是一个宗教派别,也是一个政治派别,它是在反抗罗马统治的群众运动中产生的,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相统一的产物和表现。其主要目标是宣传与组织民众,推翻罗马统治,渴望在现实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平等的、公共消费的、劳动人民掌权的理想国家与社会。它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的愿望与要求,反映了他们对罗马统治的仇恨和抗议,对奴隶制度的憎恶,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因此在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作为宗教,早期基督教尽管有麻醉性的一面,但它和日后作为统治阶级御用工具的基督教是有着天渊之别的。
早期基督教的发展和演变
基督教产生后,很快得到了广泛传播,在罗马帝国的东部以及意大利都出现了基督教组织。这固然是由于基督教的教义、礼仪打破了民族界限与隔阂,具有世界宗教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罗马帝国统治的残暴和人民生活的痛苦,旧的民族宗教信仰又发生危机,迫使人们转向新的宗教领域寻求精神安慰,从而为基督教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博爱之说,信徒之间衣食互济、患难相恤的淳朴之风,以及对富人权贵的鄙视,对末日审判正义必胜和救世主行将降临世间的信念等,对于受尽现实苦难的广大下层民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基督教徒日益增多,声势日振。
2世纪以后,随着专制主义统治的加强和罗马帝国危机的酝酿,越来越多的人,甚至许多奴隶主和社会上层人士也转而信奉基督教。这就导致教徒成分日趋复杂。当时,参加集会听道的既有贫穷的下层民众,也有尊贵的妇女和男子。《雅各书》描写的集会的信徒中,富有者“戴着金戒指,穿着华丽的衣服”,被教会执事让在好的座位上。贫穷的信徒“穿着肮脏的衣服”走进去,却被教会执事吩咐“站在那里或坐在脚凳下边”。这说明一批有产者和奴隶主加入了基督教,并且占据了显著的位置。富人加入教会不仅改变了早期基督教的社会成分,而且使基督教的思想和组织随之发生变化。他们向教会捐献财物,加上又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此在教会内影响日增,并逐渐获得领导地位。
基督教和犹太教分裂后,最初的组织活动很简单,只有一些云游的使徒在分散的基督教社团中巡回传教,信徒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宗教说教,共同用膳,表示团结一体,并无固定组织。后来,逐渐形成以主教为中心的等级分明的教阶制度和一整套教规礼仪。到2世纪中叶,各地基督教会逐渐由主教领导。主教制的建立标志基督教会已牢固地掌握在富有阶级手中。
基督教流传过程中,其教义也逐渐发生变化。由于信徒人数众多,社会地位不同,早期基督教内部出现了以保罗为代表的“外邦人”基督徒和以彼得为代表的犹太基督徒。他们对原始基督教义的解释存在分歧,进行论争。经过激烈较量,保罗派取得优势,其思想观点在基督教经典中成为正统,并在组织上控制了各地教会。保罗派成员富人居多。他们在改造教义和编纂《新约》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吸收了新斯多噶学派的伦理思想。他们将逻各斯与救世主思想结合起来,演化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接受新斯多噶派的神主宰一切,以及忍耐顺从、精神忏悔、禁欲主义、宿命论等观点,作为基督教义的思想原素,从而给早期基督教的教义加入了新的内容。为了对社会下层保持吸引力,保罗派还对彼得派有所让步。因此,体现在《新约》中的基督教义是两派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但居核心地位的还是保罗派观点。
这时,基督教已不再敌视当时的制度,不再憎恨罗马统治者,相反却教训人民群众忍耐服从,向统治者纳税。“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还向劳动人民灌输逆来顺受、爱仇如己、希冀来世的思想,让教徒放弃反抗罗马帝国的斗争,服从罗马帝国的统治。仍旧坚持早期基督教教义的信徒则被视为异端而遭到排挤。这样,2世纪中叶基督教正式形成后,就开始转变为统治者愚弄人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