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经国:北京奥运的“关键一票”(1)

吴经国,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和奥运会协调委员会委员,台北奥委会主席。

他为何能顶住外界的重重压力,在关键时刻坚定地投了北京的票?

“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成功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这是他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所贡献的一个里程碑”——这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对一位自1988年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台湾人这样高度评价。

他叫“吴经国”,一个很传统、很中国的名字。作为国际奥组委的“老委员”,中国台北奥委会主席、国际奥委会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委员的他亲历过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的失落,也见证了北京第二次申奥成功。两次申奥过程中,吴经国给北京投了宝贵的“两票”。2001年7月13日,他与国际奥组委委员何振梁激动相拥早已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经典镜头。众所周知,吴经国把赞成票投给北京是顶住了很多“压力”的。这一点,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

  一、北京的变化

“你们看到我那本书了吗?我的《奥林匹克中华情》记录了我18年的国际奥委会任职生涯。”在金台艺术馆参加“2008年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评选发布现场,朝阳公园的一处会所,我见到了吴经国先生。一直想采访他,没想到在这里“狭路相逢”。我们之间的谈话,就从他的这本著作开始。正如他的书名一样,吴先生有深厚的“中国”情结。

那时都灵冬奥会硝烟刚散,吴经国先生就从都灵直飞北京,与前来交流的台北奥委会访问团会合。虽然连日奔波,吴先生依然神采奕奕。多年的国际性工作造就了他风度翩翩的举止,谈吐文雅而不失幽默,温和的目光中透着机智。这就是年近花甲的吴经国先生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作为国际奥委会唯一的一名建筑专家,他一来到北京就扑到建设中的奥运场馆参观。“我看到鸟巢钢架起来了,还参观了其他场馆的建设,看到建设进展速度这么快,我非常高兴。”吴经国兴奋地说。他认为北京奥运的场馆建设模式将为未来的申奥城市树立一个典范。

“配套硬件设施就不用说了,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北京的学习能力。奥运会最神妙的功能就是带动城市的发展,不管谁来做,势必要有国际性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每次协调委员会召开后,都觉得北京的进步很快,执行能力很强,尤其是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国际型人才,这是很难得的机遇。”现在,北京几乎成了吴经国的另一个家,几乎每月,他都会往返北京。

吴经国说,国际奥委会希望申奥城市除了办好一个比赛外,也能借此使得城市面貌全面翻新,北京也一样,例如交通建设,地铁、新的机场以及外环道路,种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都在飞速发展。每次到北京,他都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吴经国认为,北京奥运会的行销方式也值得国际奥组委学习。比如,奥运会最重要的一部分财政投入就是场馆建设,最关键的并非场馆的建设而是在那16天之后的使用问题。而北京奥运会对于奥运场馆的行销方式很不错,设立了项目法人体系,包括场馆设计权、建造权,包括管理30年的权利,这是以往奥运会行销方式所没有的,也是值得在以后的奥运会行销中学习和推广的。

  二、圣火传递与“政治”无关

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路线公布以后,中国台北被列入传递城市,接在越南胡志明市之后、再传往香港;对此,中国台湾籍国际奥会委员吴经国表示,圣火传递是很单纯的体育活动,希望大家不要过度联想,如果连奥运序幕都不参加,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对于中国台湾某些政治人物称,奥运圣火离开朝鲜平壤“跳过”台湾,先前往越南胡志明市,再返回中国台北,目的是要“矮化台湾”,吴经国则解释说,这是因为朝鲜和越南都有和中国大陆土地相连,才作此规划。

吴经国表示,圣火传递是每次奥运活动的序幕,如果中国台湾连序幕活动都不想参加,那是不是要认真的考虑,到底还要不要参加奥运。吴经国说,中国台湾一直想要申办国际综合运动赛事,且一直积极参与国际运动,没有理由也没有道理拒绝圣火来台,希望让体育活动越单纯越好。

  三、手中的那一票

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虽然失败了,吴经国说,但他是投给北京的。当年在票选结束后,为了给历史留下见证,他特别将选票上所写的“BElJING”字样记录下来,留待日后有一天关心这张选票流向的历史学者能有机会检视这张选票,届时即可依据这张手写的字样“得到证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