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梁:一生只做一件事情(1)

何振梁,两次申奥功臣,原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著名体育外交官。

两次申办,历经磨难,全球华人多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中间经历了哪些波折?2008奥运会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他是国际奥委会中我最亲近的朋友之一。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投入是出于他对《奥林匹克宪章》的忠诚,对他国家的忠诚。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对好几种语言的完美掌握、他的经历以及他的政治经验,是他完成国际奥委会的各项使命的宝贵手段

——萨马兰奇(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

2007年6月20日,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在雅典普尼克斯山顶向何振梁颁发了特尔斐奖。这是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传统。在它每年举办的国际青年学习班开学典礼时都要颁发三个荣誉奖,用奥林匹亚、雅典、特尔斐这三个与古希腊的竞技运动会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希腊城市分别命名的荣誉奖,得主都是国际上为文学、教育、奥林匹克运动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2007年6月27日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宴请正在北京进行国事访问的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接受邀请后,关心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的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建议这个小范围宴请也请何振梁出席。

没有想到的是,在午宴结束时,西班牙国王说“我要给何先生一个惊喜”。国王从大圆桌自己的位置上走到何振梁前面,颁授给何振梁一个西班牙功勋章。这个装饰有蓝白色的功勋章是国王特意从国内带来的,授勋状上事先签署了国王和西班牙外交部长的名字。这真是个极大的意外惊喜。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时,西班牙国王曾经颁授过西班牙大十字功勋章给何振梁,以表彰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没想到15年后,他又再次从西班牙国王手中接受了功勋章。连与西班牙国王一起活动了几天的萨马兰奇也是在宴会之前才知道这事的。

一周内,何振梁两获殊荣。

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

他经历了很多沧桑,也做了很多辉煌的大事,但所有的大事,最后都浓缩成一件事,为中国的体育强国梦,为中国的奥运梦,正是由于何振梁的努力,很多梦想都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这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中国梦”的一部分。

  一、道路与梦想

在20世纪初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曾经提出三个问题:

1.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个选手参加奥运会?

2.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3.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张伯苓提出问题的背景,正是中国处于列强殖民瓜分的年代。积贫积弱,“东亚病夫”是那个时代缠绕在中国人心头的魔咒。

就在张伯苓提出这个问题二十多年后。1929年,何振梁出生于浙江上虞。当然,何振梁并不是天生就是为奥运会的,但时代的风云际会与人生的机缘巧合使他走上奥运之路。

他的父亲十几岁便离家去上海当学徒,多年后含辛茹苦地开起了一家小作坊。可是不久后日本人入侵了,战火毁了何父多年苦心经营的小作坊,他忧愤成疾,饮恨早逝。靠着典当、借债,何振梁才勉强保住学籍。逆境催人成长,何振梁在上海中法学校上小学和中学时非常刻苦勤奋,一再跳级。1946年,年仅16岁的他便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机电系,并因成绩优秀常常受到减免学费的奖励。何振梁还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加入上海人民保安队开展护厂护校运动,迎接上海的解放……

1950年,团中央来沪物色人选,离毕业还有两个月的何振梁奉命去北京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当法文翻译。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许多部门开展外事工作都缺少翻译,操一口纯正法语的何振梁常被借到外交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帮忙。

1955年,国家体委成立,何振梁又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国家体委,参与我国与国际奥委会的交往工作。当时他才24岁。风华正茂的他,从此与体育、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

何振梁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讲起话来逻辑性很强,在外交圈内有“金口”之称。“八大”前后,他曾为毛泽东主席当法语翻译。当毛主席问他叫什么名字时,他回答说:“我叫何振梁,振作精神的振,栋梁的梁。”毛主席笑着说:“很好,是要振作神,成为栋梁之才。”

何振梁的确不负厚望。1979年,时任中国奥委会副秘书长的他,在国际奥委会大会中作了长达40分钟的发言,改变了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最后,国际奥委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名古屋执委决议,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席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