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廷宇少将序(1)

他是一位商人。但在他写的这本《兵商如铁》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却是“我是军人”。军人——商人,商人——军人,这分明是在昭示人们:他曾经是军人;在脱下军装,投入商海之后,依然自觉而严格地用“军人”这把标尺去衡量、去修正自己的思想、议论和行为。须知,这是一种情结,一种蕴涵丰富、历久弥新的军人情结——军人自有军人的品格,军人自有军人的情怀,军人自有军人的精神,军人自有军人的特质。军人的浩然正气和远大追求,在《兵商如铁》这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是一名军人。军人读《兵商如铁》,有一种特殊的敬意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因为在我看来,摆在我面前的是一部新书,一部充满新意的书,一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书。新书之新,新在独出心裁,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兵商文化”的命题是崭新的,它提出并回答了革命军人在新形势下为何能够保持荣誉、如何继续保持荣誉这样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25年的军旅生涯,堪称老兵;12年的商海搏击,当属新传。顺理成章,我把作者这一次的著书立说看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老兵新传”。我谓“新传”,大家请看——

作者面临的是新的课题。“列车上的碰撞”、“八个小时的转换”、“第一份考卷”、“挥师北上”……从战场到市场,从军营到商海,从军人到商人,一切都是新的。原来所熟悉的,在军队所掌握的那些业务知识和生活经验,直接搬来是用不上的。一时间,他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不适应。可以这么讲,从“兵商文化”命题的提出,到“兵商文化”体系的构建,从“兵商文化”内容的揭示,到“兵商文化”发展的设想,一个个都是新的课题,也是新的难题。作者难能可贵的是能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尽快转变,尽早适应,硬是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破解了难题,开创了先河。作者这样做,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是为了填补空白,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不是为了出书而出书,而是将整个着眼点放在帮助退伍军人市场创业上,放在推动民族商业文化的振兴上,这就更加鲜明地映照出了一个老军人的拳拳之心和高风亮节。

作者推出的是新的思路。用老一套的思路去对待崭新的课题,肯定是格格不入的。作者推出的新思路,新就新在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比如,他“把自己精简为零”,发出“存折招领启事”,全力“培育‘铁血团队’”,甘当“编外股东”,让工程“重新启动”,等等。所有的这些思路,都是新的。我把它看成是一种换位思考,反向思维。也许很多人有和作者相同的经历,也许不少人的阅历和积累可能更加丰富一些。可是,为什么作者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推出新的思路,不少人却是想做而做不到?我觉得,作者平生恪守并身体力行的“与人为善,待人以诚,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的生活信条,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要知道,这一生活信条所反映的本质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一个具有核心支撑力的优秀思想。我们这个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为我们传承下来很多宝贵的思想财富,这便是最值得珍藏的财富之一。说来也巧得很,作者的祖籍正好在孔、孟的故乡,基因的传承和严格的家教,从小就将这种民族思想的精髓,渗透进了自己的头脑深处,在人生的每一个时刻,都如同烛火燃在心房,照亮自己,也温暖了别人。问君思路何以新,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我看来,作者的这一生活信条,既是他以人为本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他新的思路赖以产生的源头活水。

作者进行的是新的探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是趟着水过河,他坚定地相信,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人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从这部书中看,作者的这12年,是探索的12年,是搏击的12年。在这12年中,他曾经“三次与死神握手”,经历过“塞外冬来早”、“春寒彻骨”,但他依然“在风雨中挺立”。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勇气、坚韧、胆识和魄力,更需要那种“破茧成蝶”式的自我突破与自我超越。他确实做到了,那是因为他敢于站立潮头,在风雨磨砺中成长。当然,12年的探索,有顺利也有挫折,有低谷也有高潮,这都是很正常的。但从总体上来说,他是成功的。我对他这12年,想引用一句宋词来做总结,那就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