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病魔缠扰担架上的战神(11)

徐向前的“土行孙战法”,将永载中国革命战争的史册。

6万对10万临汾大捷,震惊了阎锡山。

他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和决策:“共军在临汾伤亡两万多,大大损了元气,不可能很快恢复,更不可能一步跨入我晋中腹地以卵击石!

我军在晋中的主要军务,就是趁麦收屯粮于手,巩固晋中、保住太原……”

高明的棋手,总是走一步看三步。

卓越的军事家,往往想到的不是三步,看到的就更多了。

在攻克临汾之前,徐向前就做了晋中作战、总攻击太原的筹划。

他在给军委的报告中建议:“我们攻克临汾后的第二个战役计划,拟北上攻歼介休、平遥、孝义、汾阳等地之敌,并吸引南援之敌击歼之……”

他在给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的信中,也提出了打下临汾后,第二步计划是晋中作战。

此时,阎锡山在晋中的兵力尚有5个军14个师、3个总队、22个保安团 、21个警备大队,共13万人。

阎锡山为防止徐向前挥师北上,专门组建了“闪击兵团”,作快速机动之用。

他提出“一跑万有,一跑万胜”的“运动战”,来对付徐向前的“运动战”。

两位一河之隔的老乡,在晋中拉开了决战的姿态。

阎锡山虽然知道整个战局不妙,但他仍是幻想不灭。

把希望寄托在美国出兵中国,寄托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他知道徐向前这位老乡用兵如神,又知道徐向前在山西总共不到6万人;而他自己,尚有10余万精兵。

6∶10的数字公式,一向会精打细算的“山西王”,心里是清清楚楚的。

徐向前当然也知道,6万大军北上晋中,去面对阎锡山10万精兵,从数量上解放军是个劣势。

但是,徐向前用兵向来是不重数量,重质量。

他看到的不只是山西,是全中国的战局发展。

他认为,从全国的战略全局看,阎锡山已是笼中的困兽,他的兵力虽然2倍于解放军,尽管工事坚固、装备精良、机动力强占优势,但是它的士气已经是经不起拼搏了。

武器装备是重要的,但决定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

徐向前明白,自己的部队经过运城、临汾两次攻坚战,相当疲劳,加上新组建的部队多,新兵多、新干部多,又缺乏大兵团野战经验,马上投入北上晋中作战,是有点力不从心。

他还算计到:6万大军作战,就要有约10万民工随行保障。

16万人马烧水做饭,一天就要消耗30万斤柴草,后勤保障是很困难呢!

面对这一形势,他坚持北上晋中,先横扫晋中,再攻克太原,完成解放全山西的重任。

他的决心与行动计划,得到了军委的支持。

毛泽东在给西北野战军领导人的电报中曾说:“向前兵团现已北上,日内发起晋中战役,嗣后该兵团拟固定在晋中打阎,直至攻克太原为止。”

这些话,意在着眼于战略全局需要,又是对徐向前在山西的行动给予充分的肯定。

要不要马上北进作战,能不能得心应手,许多将领也有不同看法。

有人相信徐向前的英明决策,认为北上是胜利大道;也有人心存疑虑,认为有些冒险。

在一次会议上,徐向前针对有的人的思想,说:“我们打野战,好比吃肉;攻城,好比啃骨头。

现在敌人为了抢粮,四面出动,肥肉送上门来,我们不妨狠咬几口,吃他几个师,免得将来费时费力去攻坚城池,啃硬骨头。

这笔账要算一算,有便宜就得赚哪。”

风趣、通俗、又令人信服的话传出去,干部们精神上又是一个解放。

他们知道北上是要打一场运动战。

作战会议开了半天,有的指挥员仍然提出许多困难。

当断不断,必误大事,个别人的意见只好再做个别工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