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逆境,时时事事,考验着每一个人的品德、智慧和勇气。
徐向前在极其困难的日子,不忘自己要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人,不忘记对战士的友爱。
他不懈怠对敌人的斗争,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留下了一个伟人的形象。
雪山草地又重越1936年2月,南下失利的红军,分三路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向道孚、炉霍、甘孜前进。
天寒地冻,部队要翻越夹金山、折多山、党岭山,红军又处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过夹金山时,徐向前随同七十六团,在风雪中登攀了一天,才到达积雪过膝的顶峰。
他看到战士们在山顶上,一个个似乎再也支撑不住地躺倒在雪里,就大声呼叫起来:“通知部队,快速下山,不能停留!
不能停留!”
战士们听到总指挥的命令,一个个在白雪覆盖的地上爬行,有的滚雪球似的向山下滚动。
就连一匹匹的战马,也都顺着雪山坡向下滑去。
全军下得山后,人和马都成了雪的动物。
徐向前看这情形,欲笑不成,想哭无泪。
当部队经过达维、懋功到丹巴后,从丹巴到道孚,又是要经过横贯大雪山山脉中段的折多山、党岭山。
这山海拔五千多米高,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风暴、雪崩不断,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那是一道噬人生命的鬼门关。
“好在刘伯承、李先念带领部队开路,已经翻过这座雪山,为后续部队提供了经验。
我们住在丹巴的一个村子里,又向藏民作了调查。
他们说:翻越党岭山,必须赶在中午十二点钟以前。
每天下午要起风暴,人到那里,就别想活命。
我们令部队充分做好征服大雪山的准备工作。
规定每人带足三天以上的干粮;备有两双草鞋和一副铁脚马子;尽量筹集御寒取暖的衣被、毛皮、辣椒、生姜、青稞酒、干柴;每个班、排配有刨冰、攀崖用的铁锹、绳索等。
各级政治机关大力进行思想动员,号召发扬不怕艰难困苦和团结友爱的精神,万众一心,向雪山进军。
“总指挥部和七十六团一起行动。
头天下午出发,在半山腰过夜,以便翌日上午通过党岭山。
高原地带,爬山特别费劲。
越往上走,越觉得头昏脑涨,四肢无力,气都喘不过来,只能一步一步地挪。
夜间,寒风怒吼,大雪弥漫,气温达零下二三十度。
指战员们衣服冻成了冰筒,眉毛胡子都结成了冰霜。
有些同志被冻僵在雪堆里,长眠在折多山上。
牦牛是个宝,数量虽少,但出了大力气。
这种动物,不仅肉可食,皮可衣,而且适应高原的恶劣自然条件,驮运物资,爬山履雪,比马匹还顶用。
我们通过党岭山时,那些驮着辎重的牦牛,把四肢收起,趴在雪坡上下滑,一气能滑下山去。
同志们都风趣地把它们称作‘革命牛’、‘救命牛’。
”过了党岭山,部队继续向北走。
虽然没有敌人的重兵,小股的敌军不断堵截。
红军边战边走。
进入藏民地区,拥有武装的寺庙大喇嘛,又与红军作对。
经过必要的工作和谈判,红军与大土司德格达成了互不侵犯的协议。
红军得到了大批的粮草,这才使饥饿的战士得到新的生机。
然而,粮食仍是红军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徐向前和指挥员们,纷纷走进山谷、草原寻找野菜。
徐向前有识别各样野菜的本事,自然又有了“英雄用武之地”。
忍饥饿、战严寒、驱敌兵,徐向前率领红军转战五个多月,6月中,又开始穿越茫茫草地。
这个埋葬着无数红军战士尸骨的天敌,如今已经不像一年前那么可怕、可恨了。
满目绿洲,遍布五颜六色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