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4血城之夏:采访四平攻坚战(1)

《东北画报》是当年解放区内最好的画报,齐观山任该画报社摄影科科长,上面还有陈正青等老同志。齐观山年纪轻,精力旺盛,任何大的战役都不肯错过,所以,东北战场成了他磨炼胆量和提高摄影技艺的大学校。

转眼到了1947年6月,东北正在酝酿着一场更大的战争风暴。以林彪为司令员的东北民主联军和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已经打到了最为紧张的时刻。

四平是东北中心的战略要地,是沈长铁路、四梅铁路和四洮铁路的交汇处。蒋介石亲笔写信给四平守军将领——国民党第71军军长陈明仁:“四平乃东北要地,如失守则东北难保矣!斯时为吾弟成功成仁之际,望砥砺三军,严行防御。”几句话就可以看出蒋介石对这座城市是如何重视;而对于民主联军来说,若攻下四平不但可以将根据地连成一片,还可以切断沈阳和长春的联系,使长春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成为“瓮中之鳖”。但东北民主联军攻打大城市的作战经验不足,司令员林彪虽然发誓要拔下这个硬钉子,可仍有些忧心,连着几天都没睡好。

当地老百姓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四平,四平,非“平”四回不行。而国共两军恰恰在这里打了四仗,这一年夏天的四平攻坚战是“第三平”,也是最为惨烈的一次。四平的防御工事修得固若金汤,城墙一丈多高,护城河五米之宽,城墙下有钢板式碉堡群,护城河里布有梅花桩、绊马索、地雷、铁丝网等,城内则以屋为堡,一街一巷都派兵固守,攻城之难之险可以想象。开战之前,陈明仁扬言:“共军一无大炮,二无飞机,三无坦克,对于四平铜墙铁壁般的城市必将一筹莫展。”说这话时他显得胸有成竹。

陈明仁确实有理由胸有成竹,守城工事坚固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他自己拥有很强的指挥作战能力。陈明仁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林彪的师兄,经历过无数大战恶战。林彪虽然也是知名的统帅,但毕竟攻打城市经验少了些。不过在林彪调来了百门大炮攻城时,陈明仁不禁感叹:“林彪的翅膀硬了,当年日本人的炮火也没有这样猛烈……”

攻城之前,东北民主联军先在外围打了几个胜仗,消灭了国民党两个师,而陈明仁的第71军则龟缩在城内,严防死守。从西南方向进攻四平的,是东北民主联军“王牌军”第一纵队──后来的序列编号为38军,从西北方向进攻的是第七纵队。第一天攻城,一纵打进了四平,七纵没有打进去,前卫团的尖刀班战士牺牲了一大半。

这一天,齐观山随着前卫团进到了四平市里采访,他和一名年轻记者王纯德一起行动。当时,国民党军在封锁线上埋了许多地雷,只要地雷一响,机关枪马上就会扫射过来,非常危险。为了保护王纯德的安全,齐观山便说:“我先过。”

齐观山走在前面,让王纯德跟着他,顺着他走过的路线走。结果王纯德一着急,绊到了一个地雷,地雷爆炸了。齐观山转过头来大喊:“趴下!趴下!”这时,国民党军机关枪开始朝这边扫射,王纯德赶紧趴在了地上。两三分钟后,齐观山冲他喊:“快跑!”然后带着他,一口气跑过了封锁线。过了封锁线后一看,齐观山的背包上已经被打了十几个弹洞,真是有惊无险。

第二天,他们在铁路附近采访时,被民主联军的一位团长发现了。这位团长又急又怒,说这里太危险了,叫他们不要乱跑,并派人将齐观山和王纯德送到了附近的地堡里。

齐观山一进地堡,就看到好几名记者都在这儿,全是被强行送回来的。这时,一个记者问他们:“去过前线了?”齐观山点了点头。那个记者以低沉的语气说:“真是惨烈,尸体就像‘秋天的稻谷捆’一样。”齐观山没有说话,他都亲眼看到了。战士们在巷战中贴身肉搏,从早上四点开始,战斗就没停下来过,几乎每一平方米就落下一枚炮弹,街区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以前采访战斗,虽然部队干部也怕记者们受伤,但从没像这次一样集体强制行动,可见战斗激烈到了什么程度。民主联军在城中寸土必争,硬是将国民党第71军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了街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