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独闯冀东“无人区”

迄今为止,在中国照片档案馆中仅存有两张反映抗日时期“无人区”的摄影作品。这两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真实地再现了八路军战士在日军制造的“无人区”里度过的残酷岁月。其中最著名的一张叫做《战斗在冀东古长城一带的八路军战士靠吃炒米、野菜坚持抗日战争》,这是齐观山最早的作品之一。在拍这张照片时,齐观山还不满20岁,作为《晋察冀画报》的战地记者活动在冀东、冀北战区,冒着生命危险记录八路军的抗战生活。

冀北、冀东一带是雄关踞守之地,自古以来都以阳刚之美著称。“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在古代,这些漫漫雄关是护卫中华腹地的屏障,而今它们却已无法阻挡日军的铁蹄。1941年,这里变成了荒无人烟的千里“无人区”。日军在“七七事变”以后逐渐攻破了长城沿线的各个关隘,于1941年8月攻入冀东,抓捕民工十余万人,逼迫他们挖沟、筑路,为日军修建工事。日军在这一带建立了大量军事据点,屯驻重兵,并在长城沿线集家并村,将居民赶入被叫做“人圈”的铁丝网内,制造了长达七百余里、宽八十余里的无人区。

无人区内荒芜黑沉,“人圈”里压抑可怖。日军杀人如麻,制造了无数惨案,被虐杀的居民不计其数。

时局严酷,但晋察冀军区仍然活跃着一股生力军。以聂荣臻为首的八路军部队在坚持作战,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日寇周旋。他们神出鬼没、快兵奇袭,令日寇异常恐惧,草木皆兵。日寇在敌占区大肆“清剿”,甚至把绿色的东西也一律视为违禁品,凡有绿色衣物和布条的平民百姓全被当做八路军处决掉。这时的齐观山已经是有两年多军龄、一年摄影学习和训练经验的老兵了,采访“无人区”是他承担的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南有南京大屠杀,北有千里无人区。”既是军人又是记者的齐观山心里非常清楚这个采访意味着什么。因为,进入“无人区”危险性非常大,万一被敌人抓住,后果可想而知。但作为一名八路军摄影记者,齐观山明白记录敌人暴行和八路军战士的抗战生活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手中的相机和战士的枪是一样锋利的武器。

进“无人区”采访只能只身冒险,不可能两人结伴而行,但齐观山没有犹豫就走进了这片异常荒凉黑暗的战区。

来到“无人区”后,齐观山近距离地了解到战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战士们都很乐观,没有粮食就吃野菜,没有野菜就吃马料。他们也憧憬着胜利之后的安宁生活,齐观山经常和战士们一起行军,转战多处,偶尔听战士聊天,就会有“等打完仗……”这样的话语传入耳际。就是这些战士,每遇到敌人突袭,情况异常危险时,都拼命保护这位摄影记者。他们特别爱看齐观山拍的照片,那些反映他们生活和战斗的影像,战士们觉得格外亲切。不光战士们,就连村子里的老乡也为齐观山打过掩护。有一次,齐观山刚一进“无人区”就遇到了日本兵,村子里的一户农民急中生智,让他脱了衣服躲到被子里,伪装成重病人,又在自家院子里撒了很多人粪。日本人害怕霍乱,看到如此情形就不愿意细搜了,对躺在被子里的齐观山也没有留意,他这才躲过了一劫。

1944年,日军已呈穷途末路之势,在敌占区的统治反倒更加残暴起来。齐观山再次进入“无人区”随军采访。一次行军休息时,他看到几个战友并排坐在路的两边,边休息边吃着炒米和野菜。年纪较小的那个坐在离他最近的地方,小家伙一把撸掉军帽,捧着炒米就吃起来。能吃到米已经算是很好的条件了,看到这样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士兵却日日夜夜在“无人区”里与敌人周旋,忍受着残酷的战争考验,誓死保卫着自己的国土,齐观山不禁心生感慨。他赶紧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将这个场景珍重地收进了自己的镜头。

在这片被日寇摧残得一片悲凉的土地上,齐观山拍下了大量反映抗日军民战斗和生活的照片,他们中有八路军指战员,有在“无人区”坚持工作的地方干部们,也有不屈的百姓们。可惜的是,很多照片都没能留存下来,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照片更显得弥足珍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