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过去方针办(15)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中央委员会了解到一些真实的情况。这一年已经过去了六个月,只生产了三百一十万吨钢。接着7月份也过去了,8月又过去两个星期,令人吃惊的是仅仅增加了七十万吨。毛泽东开始担心。按照薄一波的回忆,毛泽东当时的心情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但是,他仍然要求“一吨也不能少”。换句话说,要在余下的四个月里再炼出七百多万吨钢。钢铁工厂的厂长们纷纷来到毛泽东面前,慷慨激昂地保证完成任务,政治局里也没有人提出异议,都在跃跃欲试。不过,大家很快发现,他们手中那些炼钢高炉,就是日夜不停地往外流钢水,也流不出来那么多。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挽回危局的办法只有一个。毛泽东说,“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大炼钢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下卷),第704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几个月前聚集在水利工地上的农民,现在开始涌上山头。8月底已经有几百万人,9月份五千万人,到了12月,增至九千多万人。漫山遍野人声鼎沸,狂呼乱叫。到处都是鼓风炉。这些炉子多由砖头和石灰石所筑,奇形怪状。开始的时候有三万多座,一个月后是六十多万座,又过了一个月就有了几百万座。这些数字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惊奇,因为根据《北京周报》记者的描述,这样的炉子由兴建到投产,用一天时间即已足够。后来又有消息说,湖北省一个名叫陈祖江的农民,创造了从建设到出铁的最小消耗,只要十个小时、八块青砖、九十块土坯和两块耐火砖。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人的勇气、热情和牺牲精神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新华社的报道说,宋庆龄副委员长虽然喜欢花草,但是也让花匠将院子里的树木花草砍去,砌起一座冶铁炉。只可惜人们不仅没有炼钢的技术,就连足够的原料和燃料也没有。在乡下,农民是从报纸上学习怎样建造高炉和怎样炼钢。赶着牛车运送矿石,用筐抬来煤炭。用肩膀把它们扛上山去。不久,就连矿石和煤炭也难以供足。于是组成了“伐木队”和“收铁队”。“收铁队”走村串寨,号召百姓献出家中铁器。铁门铁锅铁杵铁壶铁勺铁皮铁自来水笔,纷纷扔进炉中。“伐木队”专司砍树,用作燃料,很快就把靠近村庄的树林全部砍光。安徽省有个叫巢湖的地区,这里的树林真是饱经风雨。四十年代日本人打过来,国民党的军队藏在树林里躲避日本人的飞机;后来是刘伯承邓小平的大军藏在树林里躲避国民党的飞机。可是这些树林挡得住飞机大炮,却挡不住1958年的“伐木队”,所有的树木都被砍光了。不过,那时候,没有人为这些树感到可惜,党就是要他们献出生命,他们也觉得应该。人们夜以继日,不计酬劳,有年轻人,也有老弱妇孺。用竭尽全力来描述这些场面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官员们的口号是“需要干多久,就干多久”。突击队员们真的可以四五天不睡觉。后来《人民日报》觉得有必要发表一篇社论说明休息的必要性。社论要求农民们每日睡眠六个小时,孕妇还可以睡得更多一些,即使突击队员,连续工作也不得超过四十八个小时。这种关心在今天的年轻人听来多少都会有“残酷”的感觉,但是当时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响应党的号召的。

秋天转瞬即逝。农家都说这是一个丰收的年成,只等开镰。可是山上炼钢正是紧急关头,乡下十人之中即有四人在铁炉子边上,粮食无人收割,就开始变质霉烂。省委书记们纷纷承认,由于没有好好地收割,“浪费了一些粮食”。不过,这是后话,当日人们满眼都是钢铁,哪里还有粮食。有人把一句古老的谚语——“人是铁,饭是钢”稍加修改,就变成了“人是铁,钢是饭”。

令人激动的回报终于到来。12月22日,《人民日报》以套红大字标题宣布,《一千零七十万吨钢——党的伟大号召胜利实现》。在经过了那些感天动地的日夜之后,所有的人听到这消息时都会眼眶发热。但是,至少有一个英国旅游者会提出疑问。他在云南省一个村庄里面亲眼看到了炼钢的场面。“在我看来”,他说,“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完全一个样子,没有变化”。此说或者有些夸张,但并非全无事实根据。兴高采烈的中国人在几个月后发现,1958年所生产的一千一百零八万吨钢中间,合格的只有八百万吨,其余的虽然不是像那位刻薄的英国人所说,和“原料完全一个样子”,也全都是废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