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1)

根据毛泽东在华北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9月30日,聂荣臻和林彪致电毛泽东等:建议由一一五师直属队率领部分兵力到阜平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

10月20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等指出:敌占太原后,战局将起极大极快之变化,拟作以下部署:留一一五师独立团在恒山、五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一一五师主力转移到汾河以西吕梁山脉;总部转移至孝义、灵石地区。

据此,八路军总部当即决定,聂荣臻留守五台山地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聂荣臻担负这一重任是由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当面告诉他的。

多年来,他一直在党中央和毛泽东身边工作。

这次要孤悬敌后,独当一面了。

聂荣臻知道任重如山,非同一般。

留给他的部队,只有师独立团、骑兵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部,加上各地方工作团,也不过3000人。

在晋、察、冀三省交界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区,面对四周强大的敌人,这点力量是很单薄的。

必须使部队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才行。

而要扩大部队打开局面,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干部。

第二天,他来到总部,希望帮助解决干部奇缺的问题。

总部当即决定,将唐延杰、舒同、王宗槐留在晋察冀军区。

在此前后,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对聂荣臻非常支持,挑选了一些人留下来。

像搞后勤工作的查国桢,搞卫生工作的叶青山;政治部留下了潘自力、余光文;司令部留下了刘彬、黄鹏、刘显宜、路遐、李廷赞等。

人数虽少,但一个个都很得力。

罗荣桓还留下了师随营学校。

师教导大队队长孙毅自告奋勇要求留下办学,培养干部。

聂荣臻对这一切深感满意。

从此,聂荣臻和留下的人员被隔绝在敌后。

深秋时节来临,五台山区有时细雨霏霏,有时大雪纷飞,天气一天冷似一天,花草枯萎,树木凋零。

聂荣臻和他的战友们几乎天天研究,在艰难处境中,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工作。

他们围着火盆,面对地图,商谈着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各种问题。

聂荣臻认为,兵力太少,这是最大的问题。

他说:“要创建根据地,必须首先发展武装。

没有武装,一切都谈不上。”

物资奇缺是晋察冀面临的又一大困难。

他说:“我们经过市镇,市镇是萧条的,走过县城,县城是空虚的,留下的多是些老头老太太。

但是,要解决物资方面的困难,需要发动群众;要补充兵员,扩大武装,也离不开群众。

所以,如何发动群众,就成为我们创建根据地成败的关键。”

经过讨论,大家认识统一了,创建根据地的关键是要扩大武装和发动群众。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石咀的普济寺宣告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查国桢任供给部长,叶青山任卫生部长。

11月13日,经八路军总部批准,聂荣臻发布了成立4个军分区的命令: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邓华;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赵尔陆;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平(后陈漫远为司令员);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政委刘道生。

11月8日,太原失守后,中央北方局派了大批知识分子来到五台山,其中有参加革命较早而年仅25岁的黄敬、邓拓等。

聂荣臻热烈欢迎他们,说:“毛主席告诉我们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告结束,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转入了主导地位。

敌后的斗争将是长期的、艰苦的,要有啃树皮吃野菜的决心,你们得有这个思想准备哟!”才华横溢的邓拓告诉聂荣臻,他来五台山之前,已经学会了识别和采集多种野菜,为的是日后困难时能借以充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