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4)

“现在我们为了解放西藏,坚决要完成修建青藏公路的任务。虽然在摄氏零下十八度的严寒气候下,已完成了鄂拉山以东的全部工程;在‘泛浆地’上打建起‘水冲不垮,车压不塌’的路基,不久就要通车了。”

这位英雄称台湾和西藏是“小地方”,并表示“坚决要完成修建青藏公路的任务。”

修筑青藏公路的任务由西北局负责,第一野战军的部队出兵建设。

晚于登载“青藏公路”三个月,《人民日报》1950年11月2日刊登解放军

进军西藏、昌都战役结束的消息的同一天,披露了修建从四川和西康进藏公路的信息。这天第二版登载新华社记者赵慎应、王世晋的文章《康藏高原上的开路先锋》,文中说:“西康的东部,是属于向称‘世界屋脊’的康藏高原的一部分。这里有横断山脉的主脉大雪山纵贯南北,拔海三千二百多公尺的二郎山和拔海四千七百多公尺的折多山耸峙东西。在这长年积雪的山峦间,有许多湍急的河流,和无数深深的峡谷。在大雪山的西面,还有一片广阔的水草地。川康、康青(7)两条公路,就爬行在这雪山草地的高原上。”“从前,这两条公路,只是存在于地图上的红线,根本不能通车。而今,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工兵部队和工人弟兄们,在支援进军西藏和建设祖国的号召下,发挥了高度的革命热情,克服了无比的艰苦,胜利地完成着修筑任务。”

文章说:“尽管是大雨滂沱的早晚,或者是云雾弥漫的中午,一个月中很难见到五、六次太阳,却阻挡不了人民解放军的坚强意志,工兵们坚决地提出:‘不把二郎山铲平不下山。’白天,他们冒着雨雾,在悬崖绝壁的泥泞中不停地工作着。晚上,他们就在雨多地湿的山谷中搭起的帐篷里休息,睡在自己砍来的木头上。山上空气稀薄,饭很难煮熟;有的人流出了鼻血,还不肯放松手中的工具。在冷风霪雨中,工兵们热情奋发,每天工作到十二小时以上。二郎山就这样被人民解放军征服了。”

文中写道:“工兵们披荆斩棘,开出了路,爬上了岭……山上空气稀薄,呼吸都感到困难,动一动就满身大汗,休息下来又得穿棉衣。好多树都长在悬崖绝壁上,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工兵们就用绑腿拴住腰或兜住身悬在树枝上动手砍伐。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大树成排地被工兵们砍倒在山谷中,野兽被惊得四处奔逃。共产党员宋培德在这样艰险的工作中献出了他的生命。全体战友们终于完成了伐木任务。”“在长年积雪的折多山和二郎山上,在罕无人迹的雪海里,人民的工兵们架设起了房子和帐篷,成立了许多扫雪队,为着前进的队伍,清扫进军的道路。汽车的行列,人的队伍,就经过他们身旁向西藏进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