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石油的真相(2)

从严格的实验科学意义上说,石油完全可以“人工生产”。理论上任何含碳的有机物质都可以人为施加合适的极端条件而再生出油来。通过模拟自然界生成石油的过程,人们在实验室中利用高温解聚反应早已生成出“人造石油”,况且,人造石油的原料可以囊括从动物内脏到废旧轮胎,再到薪柴秸秆等等五花八门的有机物质,其品质也几乎与自然界开采出来的石油液体相差无几。这相当于地球积亿万年之功才结出的果实,人类不用等那么久,而只需短短的几周就同样可以完成,意义自然非凡。但越是意义非凡的事物,可能产生的问题往往也越多,人造石油就是如此,其致命的缺陷就在于投入与产出比上。这种收益与代价之间严重失衡的矛盾难以调和,以至于成为了人造石油在大规模应用方面逾越不了的鸿沟。试想,野外开采的石油是大自然费尽周折“耗时耗力”制造出来的,而现在人类几乎不花代价,或者以很小的代价便从自然界“掠取”而来。我们可以因掠取这个词汇听起来不入耳,或者为自身解脱,便自我标榜为大自然的奉送或馈赠。但无论怎样认定,石油总是流进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从自然界获取满足人类需求的充足石油资源,这条路在一段时期内可以行得通,而且看起来还很宽阔,但坐吃山空的日子总有终结的时候。石油的枯竭则意味着这条路将走到尽头。当人们被迫另辟蹊径,转而依赖从实验室或工厂里人工制造石油时,困难才真正凸显。且不说人造石油的原料来源与收集等问题,仅考虑生产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代价,恐怕就是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我们享受石油带给生活的便捷与轻松时,不觉得有过重的负担,那是因为地层中本来就存在着高温、高压环境。大自然通过自身的“调配”代替人类承受了这一代价。轮到我们自己来生产,这种代价想必将难以转嫁了。如果我们以耗费一桶石油以上的能量代价转而制造一桶石油时,这意味着什么呢?这种得不偿失的“买卖”如何能长久地做下去呢?事实上,人工制造石油时所需要的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条件都需要我们极力营造,这都是以极高的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因而最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我们不仅耗费了比获取的石油多得多的能源,而且牺牲了所用原料的其他资源效用。更无奈的是,我们费尽心力制造出来的石油,相对于庞大的需求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这又如何填满人类社会对石油日益膨胀的“胃口”呢?由此可见,人造石油这个“买卖”确实不划算。从自然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层面上说,石油是不可再生的,情况正是如此。

从本源上说,石油和稻米是相同的,它们都来自于太阳的光芒。但两者又有所不同,这就在于稻米是可以廉价地种出来的,今年采收完了,只要继续播种,来年又可以继续采收;如果今年歉收,还可以增加耕地,这样来年的产量就会上升,就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而石油则不同,如果石油被开采殆尽了,来年是无法再廉价地生产了。而且即使再生产出来,通常也满足不了需求。我们人类对这些问题心明如镜,但真正开采使用时却总是恍若不见。为了不等到下一个亿年后地球重新生产出石油,也为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放缓石油枯竭的速度,减少石油的开采和消耗看起来是人类亟需、而且应该切实履行的义务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