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天所走的这条低碳之路,其实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脉传承,也是当今政府治国理念的一种体现,是中国在自觉自愿情况下所作的一次智慧选择。
低碳转型的“受迫性”
当前在针对降低碳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全球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共同减排,共同应对危机。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到83万年来的最大值,20世纪是过去两千年来最温暖的100年,这是所有在地球上居住的世界家庭成员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危机来临的时候,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只有同舟共济才能渡过难关。压力也会传递到船上的每一个人,此时没有人敢公开宣称自己不用承担减排义务,这关乎“政治正确”,强大如美国也不敢表态反对。
中国也是如此。中国也是船上的一员,而且是角色十分重要的一员,在对待碳减排问题上,中国当然不能独身事外,所以中国对外作出了2020年单位GDP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承诺。
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一直是稳定世界经济的中坚力量。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发生经济下滑、需求萎靡的时候,中国经济一直能保持稳定增长。如今中国的出口量已超越德国,晋身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GDP也即将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刚刚召开的G20峰会上,中国的出场备受瞩目,被冠以“发展中国家代言人”的称谓。中国一举摆脱了多年前给世人留下的“闭关锁国”形象,逐渐融入世界,成为一颗受各国侧目的新星。
但经济地位的提升只是一个方面,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中提高话语权,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而非被动执行者,就需要承担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示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个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共同话题面前,中国必须走到台前,迎接压力挑战,主动承担起节能减排的重任。
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关系也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的经济外向度超过了60%,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体的一部分,成为了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中国离不开世界,也只能按照国际游戏规则、遵循普世原则去出牌,承担起在国际社会中的责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经济已成长为一个整体,各国在经济上往往相互制约,没有一国能在国际事务中独立行事,碳减排问题上也是如此。比如按照《京都议定书》原则,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无须承担强制性减排的义务,但美国等发达国家却依然能想出办法把中国卷入其中——通过“碳关税”的办法抬高中国的出口价,从而让中国被动地分担发达国家支付的减排成本。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中国的行动将决定全球减排成败。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2008年中国的排放量为69亿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2%;到2020年,中国的排放量将接近100亿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33%;到2030—2035年左右,中国排放量将接近峰值,达到130亿吨,届时按理想减排目标,全球总排放量将控制在260亿吨,即中国的排放量将达到全球总排放量的一半!
这种现实状况下,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也就不言而喻。中国成为了世界“碳排放木桶”中的那只“短板”,全世界的目光都转移到了中国身上——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拿中国减排额度说事,以中国尚不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为借口,为自己减排不力的后果做开脱。中国一度成为了话题焦点。如今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而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面临新的调整,中国承受的压力直线上升。
综合各方面的形势判断,在碳减排国际合作问题上,后京都时代的国际协议一定能够达成!各国间在碳排放问题上的确存在着博弈,但这种博弈会在一个极限范围内进行——这就是以保证地球这个人类共同家园的安全为前提,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建立在家园毁灭结局上的任何博弈都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