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适合中国的低碳发展之路02

第二种方式一般多见于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节能减排。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到2020年时化石能源仍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85%,因此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看来,发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努力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当前最关键的一个低碳发展方向。

第三种方式就是利用二氧化碳,目前能利用的数量还比较少,只有在医药化学工业有一些成熟的技术,目前国际上也正在研究二氧化碳的其他利用途径。

第四种方式则可以通过两种手段实现,一种就是发展森林碳汇,另一种是发展CCS技术。就全球的技术水平和我国的国情看来,CCS技术成本较高,并且还没有长时间大规模应用的经验,其风险也不得而知。而森林碳汇则不然,它在长期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基本不会带来任何风险,相反还有益于防风固沙和水体保持,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有百益而无一害。因此,森林碳汇作为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的一箭双雕之举,应该作为我国碳汇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以上四种方式中,连接现代金融业和低碳产业的碳金融行业,是一个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发展方向。碳金融包括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缔造交易碳配额和碳抵消产品的市场;二是与清洁能源等低碳技术相关的投融资;三是企业的碳资产风险和收益评估,发掘企业在低碳发展过程中的预期收益,及由此产生的影响。碳金融实际上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应对气候变化激励机制和解决方案,应该成为推动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发展碳金融,既包括依托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自愿减排交易(VER)的买卖、投资和投机活动,也包括以发展低碳技术项目为目的的投融资活动,还应包括相关的担保、咨询等活动。中国的碳金融发展目前只能说是初露端倪,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发展碳金融,应从三个层次上来解决问题:一是政治层次,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任何一国都不能单独解决,必须靠世界各国协商、谈判,这是首要的前提,中国最大的原则是坚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二是技术项目层次,目前中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电价格较高,需要靠金融手段来支持,或用税收给予优惠和补贴,同时依靠政府采购,并从货币政策上降低融资利率,延长融资期限。三是碳交易层次,从制度上建立体制和机制、建立中国的交易平台和代理机构,并逐步实现国际化、建立碳资源储备。其中第三个层次,应该成为碳金融建设的突破口。金融要在低碳发展中发挥作用,就要依据一定的规则,而这个规则最初就来自于碳交易市场。通过加强碳交易平台建设,培育碳市场体系,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形成碳价格的基础,有了碳价格,才有可能形成碳交易市场。尽早建立碳市场,既可以限制对高碳产业的投资,有利于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又可以通过长期摸索建立起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碳市场机制,避免在低碳发展的问题上被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出于这个考虑,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将眼光放长远,尽早开展相关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我很欣喜地看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我个人认为,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应先进行交易,再逐步完善制度,因为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设计得非常完善之后才去交易。初步制度有了,先做交易,从交易过程当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逐步完善制度,这就是资本市场中常讲的,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同样,我国碳市场的建立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熊焰同志的这本《低碳转型路线图》是一部务实的作品,在我们都还在思考低碳的发展方向及道路时,熊焰同志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对低碳转型和碳金融发展的实务进行探索。这本书从理论探索扩展到他们亲身实践的各种案例,能够为有志于低碳发展的政府、企业、投资者和关注低碳转型的个人提供有益的参考,也将会对我国低碳发展和低碳相关理论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成思危

2010年12月21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