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他们是真心为我着想,但我不能同意他们的想法,也不想改变决定。
“建造新市厅是早晚一定要做的事情,出发点就是为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从长远来看,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市民提供行政服务。这也是历任市长想做、但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推迟的工作。我不想听到别人说,李明博市长只顾自己的人气,而不做实际的事情。”
建造新市厅计划既是对我决断力的考验,也需要我用解决困难的智慧加以促进。决断越是困难,就越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周边舆论或政治性要素上,而是应该集中在问题本身,如此,决断可能会变得异常简单。在建造新市厅问题上,我真正应该考虑的只是项目本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复原清溪川·促进力
在富于挑战的事业中,促进力是一个领导者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促进力不等同于领袖气质。事实上,有许多受尊敬的企业家或政治人士,虽然不具备领袖气质,却能很好地领导组织。大多数时候,与领袖气质相比,反而是灵活的思考方式更能促进事业的发展。所谓促进力,就是在事情遇到困难、障碍时,比在事情顺利进行时更加被重视的能力。
在我担任首尔市长期间,复原清溪川计划可以说是遇到障碍最多的项目之一。
清溪川古名“开川”,由发源于北岳山、仁旺山、南山的多条溪流汇合而成,自西向东流经首尔中心,注入汉江,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1394年,朝鲜王朝定都首尔,清溪川成为划分首尔南北两部分不同城市形态的中轴线。
作为一条城市河流,清溪川自然而然地起到了城市下水道的作用;清溪川沿岸也成为人们举办正月十五灯节等传统民间活动的中心,形成了各种民间文化市场。然而,清溪川的水患也深深困扰着依河而居的市民们。在雨季洪水泛滥时,房淹、桥塌、人溺事件时有发生。
真正意义上的清溪川治理工程开始于朝鲜王朝第三代国王太宗。经过清理、拓宽、筑坝等工程,河川形态基本形成。如果说太宗时期的开川工程是对主流的治理,那么到第四代国王世宗时则主要是对支流和细川进行治理,其目的就是防止洪水在市中心泛滥。也就是在世宗时期,清溪川的性质被正式定位为“生活河川”。它在几百年间发挥着清洗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功能,保证了整个城市的清洁。世宗之后,最热衷于开川治理的是朝鲜王朝第二十一代国王英祖,他于1760年和1773年两次进行大规模治理,拓宽河道,砌石护坡,裁弯取直。
在朝鲜王朝末期,许多卖掉了田地的农民涌入首尔,成为城市贫民。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在清溪川边搭起了简易棚户。随着居住人口,尤其是贫穷人口的增加,清溪川沿岸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差。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清溪川的居住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朝鲜王朝时期中上阶层居住的川北地区逐渐成为社会底层人士的聚居区,原先相对落后的川南地区则变成了干净有序的日本人聚居区,由此形成的南富北穷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
1945年光复、1950年战乱之后,又有大量难民和农村贫民涌向清溪川沿岸艰难度日。胡乱支起的破木棚歪歪斜斜绵延数十里,这一“亚洲最贫穷国家”的形象经常以图片的形式在世界各地流传。散发着臭气的生活污水和附近工厂为美国军服染色的废水未经任何环保措施,直接流入了清溪川。这一切,都将清溪川这个名字变成了肮脏、贫穷、绝望的代名词。
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制定了填埋清溪川的计划。填埋工程正式开始于1958年,当时的总统朴正熙表现出了积极的促进意识。清溪川周边的木棚被拆除,代之以现代的商业建筑。污水横流的河水脱胎换骨,变成了整洁的柏油马路。总长公里、宽16米的清溪高架桥于1967年8月15日开工,1971年8月15日正式竣工,成为横贯首尔东西的交通主干道,日均交通流量达到16万以上。由于交通便利,位于市中心的清溪川一带很快成为以电子、机械工具、印刷和服装业为主的城市工业及服务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