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纵火犯”(1)

金融市场处处充满了风险,投资者要想赢得高额利润,就必须勇于承受最大的风险,索罗斯正是凭着超人的投机勇气对东南亚展开了“扫荡”,成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纵火犯”。

1997年对于整个亚洲来说,是灾难深重的一年。索罗斯用他的狙击手法,对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众多东南亚国家发难,引发了一场“索罗斯飓风”。除了少数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外,整个东南亚地区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索罗斯究竟做了什么,凭借一己之力导致整个东南亚地区动荡不安的呢?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西方发达国家正处于经济衰退的时候,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却出现奇迹般的增长,前景一片灿烂,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危机爆发前曾一度是各发展中国家纷纷仿效的楷模。因此也导致了该地区各自的国家对自己的经济形势非常乐观,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各国纷纷放宽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以求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但东南亚各国在经济繁荣的光环闪烁的背后也隐藏了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索罗斯等金融家的操作下被完全暴露出来。

事实上,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包括索罗斯在内的美国商业界,就已经预感到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地区存在严重的问题。早在199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莫里斯·戈尔茨坦就曾预言:在东南亚诸国,各国货币正经受着四面八方的冲击,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尤其是泰国,将首当其冲。但戈尔茨坦的预言并未引起东南亚各国的重视,尤其是泰国,还仍然陶醉于自己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之中。

东南亚出现如此巨大的金融漏洞,自然逃不过老谋深算的索罗斯的眼睛。他一直在等待有利时机,希望能再打一场英格兰式的战役。

在市场的转折处取得成功。把握好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正确判断市场的方向,然后持续的坚持下去,赶在临界点到来之前采取果断行动。

——乔治·索罗斯

1993年,索罗斯和一些金融投资家们选择在马来西亚小试牛刀,尝试对亚洲市场发动进攻。然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丝毫不买索罗斯的账,索罗斯在亚洲的初试锋芒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但是,索罗斯并没有气馁,而是等待时机成熟,继续进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亚各国经济过热的迹象更加突出,名国中央银行采取不断提高银行利率的方法来降低通货膨胀率。但这种方法也提供了很多投机的机会,连银行业本身也在大肆借外币并炒作外币,加入投机者的行列,这就给索罗斯创造了新的机会。

其中,问题以泰国最为严重。因为当时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泰铢紧盯美元,资本进出自由。泰国经济的“泡沫”最多,泰国银行则将外国流入的大量美元贷款移入到了房地产业,造成供求严重失衡,从而导致银行业大量的呆账、坏账,资产质量严重恶化。1997年上半年,泰国银行业的坏账据估计高达310亿~350亿美元。加之借款结构的不合理,更使泰国银行业雪上加霜。泰国银行业的海外借款已超过一万亿美元,其中95%属于短期借贷。索罗斯正是看准了东南亚资本市场上的这一最薄弱的环节才决定首先大举袭击泰铢,进而扫荡整个东南亚国家的资本市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