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江南小镇——荻港村01

在著名的江南六小镇之外,我终于又找到一处,也许是更好的。它叫荻港村,在浙江湖州市和孚镇,位于浙江北部的最西边,差一点就到安徽省了。

说“更好”,是因为荻港村更古朴、更完美、更幽雅,原汁原味,实属难得。

据说,全浙江目前仅剩25座古村。我看过其中三四个,说实话,感觉都不如荻港村好。

荻港村是个绝版。

荻港村不卖门票,没有指路牌,没有任何标志,没有导游,当然,也没有游人,完全是个世外桃源,自己活得有滋有味,优哉游哉。

竟是一块没被发现的净土,这还了得。

没被发现,是指没被现代商业运作发现,虽然,后者无孔不入。一旦被发现,又是开发,又是拆改,又是房地产,又是商业旅游,顷刻之间,便会面目全非。

幸亏没被发现,一切照旧,村子面貌大致维持在四五十年前的样子。

走进村子,一条小河纵贯东西,隔不远就是一座一座石桥,年头都在300年以上。两岸全是廊屋,街廊带棚顶,不怕下雨。房子一律木质,当街还用一块一块的门板,而不用玻璃门。临河的小店铺各式各样,卖什么的都有,但绝不是时装店,也不是古玩店或者文房四宝店,更不是旅游商品店。柜台里摆的都是生活必需品和食品,还有一些服务行业,比如,理发店、小饭馆、油盐店、裁缝店等等,总之,都是为当地村民准备的。

我站在一家卖切面的小店前观看。只见来了一位女顾客,说要买馄饨皮。店主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人,他掀开白湿布,取出一摞用手摇压面机压好的宽面皮,摞起来有一寸厚,先用小木尺子量好馄饨皮的长和宽,用小刀切成小方片,多余的边皮去掉不要,留着回炉再用,再用带秤砣的杆秤分量,重了取下来两张,轻了再添一张。一切都在顾客眼皮底下现场完成,十分规矩,虽然比较繁琐、费事,但是专为这位买主完成,可信度很高。女顾客付了钱,将馄饨皮放入小竹篮中,挎着满意而归。

我一下子看呆了。这种周到的服务真是久违了。

于是,我索性跨进店里去观察。我发现所有的机器都是手动的,没有电机,包括那台挺复杂的又老又大的切面机,店主人说这是他父辈传下来的。所有木器的造型都很古怪,一眼看去就知道很古老。经过询问才知道,那只像大水桶一样的家伙竟是以前烤烧饼用的烤箱,而另一只像马桶一样的大木桶竟然是专门设计的“钱桶”,来了铜钱就往里扔,现在废物利用当了坐椅。我暗想,这些独特的传统木器样样都有进博物馆的资格。

小茶馆里人满为患,全是老头,清一色,一人抱一个搪瓷缸——这是茶杯,聊得非常热闹。茶桌的造型非常奇特,而且陈旧,一看就是老玩意儿,长方形,茶客坐两边,专为面对面。座位是条凳,无靠背。墙角炉灶边上放着起码三十个竹条编皮的暖水瓶。老头们看见有外人光顾,都极友善地主动搭话,很配合,愿意让拍照,可以随便录像。据说,偶尔有地县级的领导来视察,居民们还会主动夹道欢迎,鼓掌致意,仿佛是多年不遇的盛事——也是闲来无事,遇见一点小事,便很激动。顶怪的是,茶馆靠屋顶处有木杠,上面挂着一串大铁钩子,好像旧日猪肉铺里的肉架子。一打听,这是给远处的农民茶客挂东西用的,他们进村往往带着箩筐什么的,摆在地上碍事,不如挂在空中,又省地又保险。

理发座设在茶馆里,一切都是老式的,属于剃头刮脸那种,看着那老式的躺椅,那磨刮胡刀的皮子,真有种童年记忆的亲切。

天下着小雨,步行在廊街中,看着雨中安静的小河、石桥、小船、小店以及悠闲的村民,真是美不胜收,有一种步入仙境之感。于是,越加兴奋,逢桥便要上去站一站,哪怕是在雨中。站在桥中央,往左看往右看,可以看见上下河道的景致,也许能看出去五十米,也许能看不足二十米,这取决于河道的弯直。几乎隔几步就有一道下船的石阶,顺到河里,证明过去家家都有自己的船,乘着它去打鱼、采桑、出行办事。石阶、石堤、石桥都是用挺大的朱红色的麻石块筑成的,看上去很鲜亮。常有绿绿的无名植物由石缝中长出来,红绿相间,给敦实的石堤增添了不少生气。

村干部告诉我,这个村有4000村民,目前村民年平均收入9300元,不算低,多数在附近做工兼务农,很少外出,倒是有外地人到这儿来打工,说明这儿的生活稳定,自给自足有余。实际上村民做工是主要的,农业主要是鱼、蚕,稻已成了副业。白天上工,夜里回家干一干,农活也就顺手完成了。村民原来有一天吃四顿饭的习惯,下午三点还有一顿点心,很像英国绅士,吃点粥和豌豆饭,后者是一种用糯米做的凉饭,提前做好了,临时挖一点出来吃。有的还要吃半夜餐,日子过得十分安逸平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