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山楂树之恋》
艾米
《山楂树之恋》在国内出版之后,感动了很多读者。有些读者在感动之余,也发出感叹说:“这是文革时期特有的爱情,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还有的读者感叹说:“这是老三特有的爱法,别人都做不到。”
如果真是这样,像我这样的人就该感叹生不逢时了,因为我出生的时候文革已经结束了,老三也已经去世了,那不就意味着我今生不可能遇到《山楂树之恋》那样的爱情了吗?
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我的爱情就是《山楂树之恋》那样的爱情。
有人要说了:哇,你怎么可能有《山楂树之恋》那样的爱情?现在不是文革了,老三也已经去世了,你到哪里去找《山楂树之恋》那样的爱情?
这样说来,我们应该对“《山楂树之恋》那样的爱情”下个定义先。
有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硬件”上:文革时期,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私家车,老三要来看静秋,得清早出发,跋山涉水,坐长途汽车,一路颠簸,下车后还要步行个把小时,才能来到静秋居住的地方。
而咱们现在这个时代,交通和通讯都比文革时期发达十倍百倍,如果咱们想念恋人了,可以发几个短信,传几张照片,甚至视频做爱,就算要与恋人的真身见面,也可以开着私家车,半个小时就来到她跟前。
方便倒是方便,但咱们到哪里去找老三那种跋山涉水的爱情呢?
还有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爱情的皮毛上,精确地数数老三为静秋做了多少事:背静秋过河,为静秋买胶鞋,带静秋去医院,等等,等等,大大小小总共列出了二十五件,然后用这个列表来要求自己的恋人:你背我过河了吗?你为我买胶鞋了吗?你为了动员我去医院舍得把自己的手臂划伤吗?
对比的结果,往往不甚理想,于是得出结论:这些事只有老三才做得到,现在老三已经去了,这世界上就再也没有“《山楂树之恋》那样的爱情”了。
如果我们对“《山楂树之恋》那样的爱情”就是这么定义的,那我们真可以说那种爱情只在那些交通不便的深山老林才存在,考虑到老三已经去世了,我们更可以说那种爱情即便是在深山老林也不存在,绝迹了。
但这样的理解显然是很幼稚可笑的,世界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交通和通讯条件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爱情怎么可能老是以同一种形式来表达呢?“《山楂树之恋》那样的爱情”并非只在跋山涉水上,并非只在任何“硬件”上,也并非只在爱情的皮毛上,而是在爱情的本质上。
那么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爱情的本质就是爱。
爱首先是一种感情,这种感情里,有欣赏,有牵挂,有眷念,有想要融为一体的激情,有为了对方幸福宁愿牺牲自己的无私精神,而这种牺牲,是不求回报的牺牲,是快乐的牺牲。
《山楂树之恋》所描绘的爱情,就是这样一种爱情。
在老三眼里,静秋就是完美的化身,她美丽,她聪颖,她富于爱心,她光彩照人,她那些在外人眼里是缺点的东西,在他眼里都是优点,都是可爱之处。
如果你也曾对某个人产生过这种由衷的欣赏,那么你可以有把握地说,你爱过,你品尝过爱的滋味。
对于老三来说,能跟静秋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他寻找着一切机会跟她在一起,为此他不得不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但他不在乎,不觉得苦,反而觉得甜,因为他是奔静秋而去。
我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体会过这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思,哪怕是以离婚收场的夫妇,在他们热恋的时候,也可能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只想着跟对方在一起,能在一起,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
爱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再自私的人也突然有了无私的境界,也许他对其他人仍然自私,但他对自己的恋人,却是言听计从,无私无畏,只要恋人高兴,他什么都愿意做,哪怕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也许有人没达到过这种境界,那么我们可以负责地说:那是因为他没有爱过。也许有一天,他会遇到一个人,终于激发了他的爱情,于是他便进入了无私的境界,为对方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
由衷的欣赏,缱绻的依恋,无私的奉献,这就是爱情的本质。
这就是“《山楂树之恋》那样的爱情”。
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存在这样的爱情。也许交通状况变化了,通讯设施变化了,求爱方式变化了,性爱禁忌变化了,但爱情的本质不会变化。
我写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山楂树之恋》那样的爱情故事,有由衷的欣赏,有缱绻的依恋,更重要的是,有无私的奉献,以及这种欣赏依恋奉献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幸福。
《云中之珠》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我把它称为“二十一世界的《山楂树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