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一点一点地逝去。
吃过晚斋,大家开始上晚殿课诵。
晚殿对我而言,依旧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样。
“这晚殿都念的什么呀?”下殿后我问师傅。
“晚殿上了三堂课,”师傅对我说,“第一堂功课念的是《阿弥陀经》,是为了表达祈求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第二堂功课念的是《礼佛大仟悔文》,是人们向八十八佛申述自己改悔过恶的愿望;第三堂功课念的是《蒙山施食文仪》,念这个时间较长,要占整个晚殿的一半时间,所以也被称为‘半堂食’。晚殿的这三堂功课,蒙山施食是必须举行的,其它内容都可稍作调整。”
“为什么这个施食是必须举行的?”我纳闷地问,“这饿鬼们在早、中、晚饭时都已经喂过了,怎么在晚殿时还要喂?这饿鬼也太饿了吧!”
“不饿能叫饿鬼吗?”师傅微微一笑,“这就叫布施度。”
“什么是布施度?”我问。
“布施度,意为布施,”师傅说,“就是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
“为什么要布施呢?”我继续问。
“因为有舍才有得,”师傅说,“舍得,舍得,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带着一副热心肠生活,在激发他人向上向善的同时,也就与他们结下了善缘和人缘。”
“那要是自己没有可舍的东西呢?”我问。
“每个人都有可舍的东西,”师傅说,“布施并非是指散发自己的财物来救济穷苦的人的意思,眼施、颜施、身施、言施、心施、床座施、房舍施等等,都是施舍的内容。”
“我听迷糊了!”我冲师傅呵呵一笑。
“那就听我慢慢讲给你听,”师傅开始一本正经地讲了起来,“眼施,就是以慈祥而明亮的眼睛待人之意;颜施,就是以笑容待人之意;身施,就是以清洁而端正的仪容待人之意;言施,就是以温和的语气待人之意;心施,就是以真心待人之意;床座施,就是把坐位、地位或名誉等让给别人之意;房舍施,就是把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子接待访客之意……”
“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是不是这个意思?”我笑着问师傅。
“有这么一点意思,”师傅点点头说,“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一句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呢?很多人却是如此吝啬、自私,哪怕是一个真诚的微笑,也不愿轻易给人,使得这个世界人情淡漠,人心险恶。”
“师傅,您的心肠真好!”我高兴地说。
“谢谢!”师傅微微一笑,“你这就叫布施,你今天可以自由活动了!”
“那我现在去找喧嚣,”我对师傅说,“坐禅时骂了他,我现在去夸夸他,给他布施布施点快乐!”
就在这时,喧嚣忽然神出鬼没地出现在门口了。
“你今天的精神真好!”我急忙走过去微笑着对他说。
“我哪天气色不好?”喧嚣反问道。
“你真像头猪!”我生气地嘟囔道。
“你连猪都不像,”喧嚣嬉笑着说,“猪还懂得该吃时吃,该睡时睡,而你却不懂!”
“不想理喧嚣他了,”我回屋后对师傅抱怨起来,“我给他布施,他竟然不领情!”
“是你错了,”师傅严肃地说,“在布施的时候,在遭受到受施者的误解或辱骂时,就需要用忍辱来助成布施。在布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舍心和敬心,不要为布施而布施,不要为回报而布施。若是失去了悲敬之心,纵然吃了力,破了财,费了时,也是讨不到好的!”
有舍才有得。
学会带着一副热心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