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室:淡淡的茶香

外婆走了。

我留在了少林寺。

在暮鼓晨钟里,我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我的法名叫一尘,简单得像一的一,渺小得像一粒尘埃的尘。

我的师傅是宝藏师傅,一位像宝藏一样等待我去挖掘的高僧。

我的朋友是寂寞和喧嚣两个小和尚,一个诗书派,一个乐天派。

师傅对我说,他每天的生活是非常规律和有节奏的:早上4:00起床,上大殿诵经;之后,练功或者打坐;7:00吃饭,之后自己活动活动筋骨;碰上寺院的对外活动,他会去做接待工作;如果没有什么事儿,就去练书法或诵经;11:30吃中饭,然后坐禅;下午4:30上晚殿诵经,下殿后随意活动,或者练一练武术;6:00吃晚饭,之后会看书直到休息。

那天傍晚,师傅被方丈请去喝茶,他顺便带上了我。

“今天喝茶,你一定要仔细品味品味!”师傅在路上认真地对我说。

我受宠若惊地点了点头。

方丈院,位于藏经阁后,是单独高台院落。主室,是方丈室;门前走廊东檐下,挂着一口大铁钟;阁堂对面墙壁上,镶嵌着宋代书法家蔡京的《面壁之塔》刻石、金代《二祖慧可禅师像碑》和《达摩面壁像碑》;两边,有东西寮房。

我们去了后,方丈已拿出茶具,开始亲自为我们点茶。

茶是绿茶。水是开水。

茶过三道,师傅带着我起身向方丈告辞。

“真没想到,方丈还亲自给我这么小的人点茶!”走出方丈院时,我受宠若惊地对师傅说。

“再小的人也是人,”师傅认真地说,“再少的客人也是客人!”

再小的人也是人。

再少的客人也是客人。

忽然间,我感到心里暖洋洋的,因为自己的被重视。

“刚才你喝到什么了?”师傅忽然问我。

“当然是茶呀!”我爽快地对师傅说。

“那茶具呢?”师傅又问。

“我没留意,”我对师傅说,“我只注意那茶碗很精致的!”

“如果方丈拿出来款待我们的,是不干净的茶碗;如果方丈用来擦茶碗的,是不洁净的茶巾,你的心里会怎么样?”师傅接着问道。

“那、那、那肯定会不愉快的!”我犹犹豫豫地说。

“是的,”师傅点点头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像茶杯,天生剔透,质地优良,成色一样,但由于染尘,难免会变脏的。所以,清洁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事,不光要茶汤干净,而且还要茶碗茶壶干净,这就需要不停地精心打理,让自己干干净净地接待客人。否则,客人会不舒服的。”

“干净对人!”我似懂非懂地说。

“对,要干净对人,”师傅点点头后,接着问道,“那你尝到茶汤是什么味没有?”

“好象开始很浓,后来就变淡了。”我边回忆边说。

“对的,”师傅肯定地说,“人生就像品茶,从浓到淡到无。”

人生就像品茶,从浓到淡到无。

“第一道茶,就像少年的心,最纯最浓;第二道茶,就像中年的心,最稳最淡;第三道茶,就像老年的心,无欲无求……清清三道茶,浓浓一生情!”师傅颇有感慨地说,“人活一生,一定要让自己像杯茶水一样,在有限的生命里散发出清香,浓时喜浓,淡时喜淡;浓时品浓,淡时品淡。”

“原来一杯茶是这么不简单哪!”我感慨地说。

“是啊,”师傅也感慨道,“先要培养一棵茶苗,要它成长,就需要不断地灌溉、施肥,还得有阳光、空气、水,可以说一棵茶苗集合了宇宙万物的力量才能生长,岂非森罗万象都在一杯茶中?喝一杯茶的后果,岂不等于说喝下了宇宙万物?宇宙就是一杯茶,一杯茶就是宇宙的中心!”

“我忽然发现,出家其实真的挺好!”我颇有感慨地对师傅说,“可以让我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

“出家是挺好的,”师傅一脸欣慰地说,“世上的人,其实大多都很羡慕僧人,就连宋朝的仁宗皇帝也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光耀;冬观雪领山川,蒲团暖坐。板响云堂赴供,钟鸣上殿讽经,般般如意,种种现成。’”

“真好!”我高兴地对师傅说。

“当然,僧人的生活也是很紧张和清苦的,”师傅接着说,“我们每天闻钟而起,闻鼓而眠,笺响上殿,梆响过堂,月月如此,年年依旧。但是,我们也和世人一样,只要热爱生活,一切都会充满生机和乐趣。”

只要热爱生活,一切都会充满生机和乐趣。

我愿自己像杯茶。

浓时品浓。

淡时品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