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副总理的批示和市领导的调研(2)

文章认为,"娃哈哈现象"对如何搞活大中企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而娃哈哈的成功,宗庆后的正确经营策略起了很大的作用。最后,两位新华社记者在他们的文章中如实反映了娃哈哈人的苦衷,并且呼吁有关部门对娃哈哈的发展给予帮助和支持。

这篇观点鲜明、论据翔实的文章立即引起了邹家华副总理的高度重视,他没有简单地写上一个"阅"字算数,而是提笔作出了认真的批示:"这篇报道很有启发,可印发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同志参阅,请罗干同志批示。"

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罗干接到指示后,也相当重视,他立即要求办公厅成文印发,送给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阅。于是,中南海里的领导们都知道了在杭州有个名叫"娃哈哈"的企业。

国务院副总理的批示令宗庆后兴奋不已,他没有想到,一篇内参,竟能让"娃哈哈"名扬中南海。更令他激动万分的是,杭州市委、市政府也对娃哈哈的发展高度重视和关注起来。

1991年8月初,时任杭州市委常委、秘书长的沈者寿被确定为对口联系娃哈哈的主管领导。8月14日,他带领市委办公厅主任杨树荫和浙江日报社杭州记者站站长杨新元一行来到娃哈哈开展调查研究,在详细了解了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后,这几位思想敏锐、视野开阔的领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几位领导很快就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不少负债累累的国营企业,日子都已经非常困难,但是却有大量的厂房设备闲置,如果能来个"小鱼吃大鱼",让娃哈哈通过兼并亏损国营企业的方法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不仅可以快速解决娃哈哈面临的现实问题,更可以盘活现有的亏损企业,实现一举两得的双赢效果。

兼并哪家企业最合适呢?当然是要选择产品相对接近的食品行业企业。于是,大家又不约而同想到了杭州罐头厂。

杭州罐头厂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全国十大罐头厂之一、外贸部定点出口加工企业等头衔,曾令这家拥有两千多名员工的企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创下过1000多万元的年销售额。但是随着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所替代,杭州罐头厂的经营开始急转直下,外贸订单骤减、产品大量积压、负债不断攀升,令企业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到1991年初,企业负债已达6700多万元,人均欠债达3万多元,库存积压产品高达1700万元,而且还有740名退休工人需要由企业负担。

这样的企业,完全要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几乎已经是回天乏力了。但是,这副"烂摊子"里也还蕴藏着货真价实的"宝贝":100亩地的厂区、5万平方米的厂房。这对急需场地、急需厂房的娃哈哈来说,无疑是无价之宝,就算因此背上再大再沉重的包袱,应该也是利大于弊的。

可是由一个创办才不过四年时间的校办工厂去兼并一家历史悠久的国营大企业,这行得通吗?面对这样一个触及到传统体制和利益机制、充满了开创性和挑战性的方案,大家会接受吗?

沈者寿回去之后把自己在娃哈哈调研的情况向市长卢文舸作了汇报,并把娃哈哈兼并杭州罐头厂的设想提了出来,卢文舸听了沈者寿的认真分析之后,连连点头,当即表态支持这项改革。

得到了卢文舸市长的明确表态后,沈者寿又向当时的杭州市委书记吴仁源作了汇报。吴书记在肯定了这一思路之后,第二天下午又冒着酷暑亲自到娃哈哈做了一番实地调查,并专门找宗庆后谈话。

在德高望重的市委书记面前,宗庆后彻底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他认真地回答了吴书记的提问,并且把自己急于想抓住机遇把企业做强做大的真实思想和盘托出。调研结束时,望着吴仁源书记神态怡然、步履轻松地离去,宗庆后心理感觉踏实多了。有吴仁源、卢文舸、沈者寿这些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娃哈哈暂时遇到的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

的确,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娃哈哈发展的关键时刻给予了重要的支持,特别是作为对口联系的领导沈者寿,在向市委书记和市长汇报情况并争取到了两位领导的支持后,又逐个找了杭州市经委、体改办、财税局、轻工业局等部门的负责人和上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交换意见,大家对这个突破常规思路的改革方案也纷纷表示赞赏和支持,并且表态一定会全力以赴、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这项具有震撼意义的改革大手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