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来自偶像毛泽东的力量(2)

那时候他们每月的工资大约有二十多元,虽然当时的消费水平很低,但这点钱对那些沾染上了烟酒和赌博恶习的小年轻来说,感觉根本就不够用。而宗庆后在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之外,却还能省出一部分钱来,他首先会从这些钱里拿出几元寄回杭州,给父母贴补家用,剩下的钱,他就全部用来买书。

在那个"读书无用论"思想比较盛行的时代,宗庆后真的可以算是一个"异类",他不仅爱读书,而且读的书范围还相当地广泛,从世界通史到中国通史,从拿破仑传到史记,从黑格尔到毛泽东,但凡涉及政治、历史、文学、哲学的书籍,不管是借还是买,他都会千方百计地找来看。

随着阅读层次的不断提升,从小埋藏在宗庆后心中的英雄情结,也逐渐从单纯地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升华为对英雄人物思想、品质、作风、才能的全方位研究和学习。

在绍兴茶场的日子里,宗庆后读得最深、最透、最有收获的是《毛泽东选集》。

其实早在舟山马木农场的时候,他就读过《毛选》,因为在当时,《毛选》是全国最最畅销的书籍,是全国人民的精神食粮。但那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时尚,一种理想需求。而对于一个踏上社会才一年多时间的初中生来说,《毛选》中的许多篇章还显得有些深奥、有些枯燥。那时候的宗庆后,其实更爱读那些故事性相对较强的中外名著和历史典故,因此,心目中的英雄也大多是与现实生活有着较大距离的人物。

而绍兴茶场平淡寡味却又冗长的生活,反倒使宗庆后的心境变得更加平静下来,持之以恒的阅读,使他的世界观和洞察力很快成熟起来。他开始更多地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伟大领袖。

为什么毛主席能够领导人民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伟大领袖的过人之处究竟在哪里?带着探究的心理,当他重新翻开厚厚的《毛泽东选集》,这才惊喜地发现,原来里面竟是一个处处闪耀着钻石般光芒的思想宝库!

于是,他捧着《毛泽东选集》再也放不下了。

好在那个时候,茶场给他调整了工作,让他担任生产技术调度,于是有了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读书的时光也就更加充裕了。

时间一年一年地流逝,宗庆后却浑然不觉,他以阅读《毛泽东选集》的方式沉浸在伟人的精神世界里,以一种敬仰的姿态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精神营养:

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宗庆后读到:"不要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就去调查,等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办法了……"这些看似平实,却充满了哲理的论述,简直令宗庆后佩服得五体投地。从那时候起,"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先调查研究"的理念便深深地刻进了宗庆后的意识之中,并且成为了日后他在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的主要工作方法。

当他在《反对自由主义》中读到:"革命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的时候,对"一个团队中为什么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意志"便有了深刻的理解,一种极富主见的行事风格也由此逐渐形成。

伟大领袖毛泽东,真真正正地成为了宗庆后发自内心的崇拜偶像。而那些来自偶像的战略思想和领导策略,比如"农村包围城市"、"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权式管理"等等,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这个暂时被命运遗忘在农村的年轻人心中,为他日后纵横商场铸就了一把把坚利的武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毛泽东思想给了宗庆后无穷的精神动力,正是这种来自偶像的力量,支撑着他以平和的心态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中蛰伏了十几个春秋。

十四年,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就这么如涓涓流水般淌走了,昔日刚刚成年的毛头小伙,在那片满目青翠的茶山里、在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中,不知不觉就长成了已过而立的大龄青年。

眼看着文静内向的大儿子把最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荒废在了偏僻的绍兴山区,宗庆后的母亲王树珍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她的小姐妹那些与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们,如今回城的回城,成家的成家,有的甚至已经当上了父亲,可自己的儿子庆后却还遥遥无期地窝在那个遥远山区里,做母亲的怎能不心焦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