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危机乍现(2)

什么"税务研究爱好者"?能耐再大的爱好者能掌握得了这么内幕的情况吗?宗庆后认为:"这件事显然跟达能有关,举报人肯定就是达能的人。而选择这个时候在网上曝光,正是为了把我搞垮搞臭,因为我们的谈判根本谈不拢,达能要价太高了。"

假如事实正如宗庆后所言,"偷税门"的曝光是达能一手操控的"杰作",那么这一系列招术还果真是够狠的:首先暗中举报,并且以"大将的风范"通知你,让你乱了阵脚的同时,还赚个"不搞偷袭"的好名声;然后静观事态,等你以为已经亡羊补牢的时候,突然通过网络来个公开爆料,以借助民众的激愤让你难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从其后数月的形势变化来看,"偷税门"事件的曝光无论是不是达能策划的,其结果确确实实是在民众的心目中产生了威力巨大的"地震",从而对宗庆后多年苦心营造起来的光辉形象产生了功力极强的损毁作用。

首先是嗅觉灵敏的全国众多媒体,不依不饶地开始对宗庆后展开"围追堵截",令他难以招架:

4月中旬,一直密切关注娃哈哈情况的《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每日经济新闻》等财经媒体记者纷纷打电话给宗庆后,向他求证关于涉嫌偷漏个人所得税的报道是否属实?尽管宗庆后始终保持缄默,拒绝一切相关的采访,但诸如《娃哈哈:董事长的大麻烦》、《忧心税案影响 宗庆后三招谋求"修复形象"》、《宗庆后阵营怀疑"个税案"为达能设圈套》等各种各样的报道还是连篇累牍地刊登出来,"宗庆后偷税漏税"的印象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越来越多的民众之中……

4月下旬,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总第448期《中国经济周刊》上,一篇《宗庆后"偷税3亿"账怎么算?》的文章,援引了著名税法专家、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教授的意见,替宗庆后分析起了如何确定是否偷税、偷税多少的法律依据。第361期《理财周刊》不仅发表了异曲同工的《宗庆后偷税门陈账怎样清算》一文,甚至还刊登了观点更为犀利的质疑宗庆后文章《偷税岂是爱国》。《新京报》也发表了署名"冯海宁"的评论文章《宗庆后"偷税门"理应追问》,与《理财周刊》的文章遥相呼应。

5月8日出版的第9期高端文摘杂志《看天下》封面上,更是以醒目的标题提出了这样的设问:"娃哈哈 宗庆后 中国偷税第一人?"文章把《新财经》、《新京报》、《21世纪商业评论》、《上海商报》、《南方周末》、《南方日报》等众多媒体的报道摘编到一起,以一个14页的庞大专题,对宗庆后"偷税门"事件来了一次解构。在该专题中,宗庆后甚至被拿来与曾被称为是"中国偷漏税款第一人"的著名影星刘晓庆做比较。

在媒体持续关注的同时,网上的消息更是铺天盖地,新浪财经、腾讯财经等各大门户网站干脆开出了专门的版块,集中报道宗庆后偷税门的相关讯息,网友的评论更是蜂拥而至,争锋相对。

在不绝于耳的质疑声中,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支持娃哈哈、力挺宗庆后的声音开始被逐渐淹没,更多的网民对宗庆后表示出了失望与不满:

"不管如何,宗庆后如果偷税漏税,那就是违法行为,应该受到严惩。"……

"至于是不是与达能有关,没有证据不好说,但宗庆后违法是事实,我不支持他。"……

"利用大家善良淳朴的民族感情,中饱私囊,这是对我们的欺骗,决不能容忍。"……

"如果迟交10年都不算偷漏税,那好啊,我要迟交100年,到那时候你再来收我的税吧。不过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那么大的岁数!如果我不在了,就拿我的骨灰抵税吧。哈哈哈哈。"……

在林林总总的网上评论中,摒弃那些恶意的诋毁和谩骂,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较为理性的质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