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派斗”(2)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就有个以“文革筹委会”成员为骨干的群众组织--“学部红卫兵总队”(简称“总队”)。

“总队”了解到,10年之前,吴敬琏、周叔莲、张卓元、黄范章等人就在当时“向科学进军”风波中,参与组织了经济所青年研究人员与所领导之间的斗争,而吴敬琏是整个活动中青年研究人员的领袖,于是,“总队”很快就把他们指为“修正主义苗子”,并打成了“黑帮”。

不过,“文革筹委会”在1966年末因批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而解散,周叔莲、黄范章、田光等人遂获自由,吴敬琏也在随后贴出一张大字报,宣布“自我解放”。很快,他们也组成了自己的战斗队。

就在“总队”力量开始被削弱的同时,“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关锋,与“学部”下属哲学所的林聿时、吴传启、周景方等人,有非常密切的私人交往。

在关锋的唆使下,林、吴、周等人不仅在北大贴出“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前两天,就率先贴出了他们第一批大字报,还专门打着“革命领导干部”、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所所长潘梓年的招牌,操纵哲学所的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学部红卫兵联队”(简称“联队”)。

由于关锋的特殊身份,使得“联队”在背后实际上得到了江青、康生的支持。在“联队”主要负责人贴出第一批大字报的当晚,康生还专门派夫人曹轶瓯来视察过。

随着1967年1月,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张春桥、姚文元以“中央文革小组调查员”的身份,前往上海策划夺权并获成功,全国各地立刻刮起了所谓“一月革命”的风暴。此后,林聿时与吴传启等人便在江青、康生、关锋等人的支持下,顺利取得了“学部”各所的领导权。

到1967年2月,“文化大革命”开展半年多之后,“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种种事实与后果,特别是从上海开始的全面夺权,使党和军队的部分高级领导逐步看清了“文化大革命”的本质。

1967年1月19、20日,中共中央军委在京西宾馆召开会议;2月11、16日,在中南海怀仁堂,由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碰头会。

在怀仁堂会议上,围绕着“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原则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京西宾馆中央军委会议上,叶剑英、徐向前等同林彪“要在军队大搞民主,妄图搞乱军队”的阴谋进行了斗争。

但是,在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派别之间总是处于来回的相互“批斗”、相互“夺权”的乱剧之中而不能自拔。

而乱剧的最终结果,就是人们不断地批斗别人,又不断地被别人批斗。而大多数人在这种来回的“人整人”游戏之中,最终都成了受害者。

审视“弯路”

2000年12月30日,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对话》节目时,面对众多热情的赞誉,吴敬琏不无动容地说:

“我也走过一段很长的弯路……”

对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发表的各篇论文,他重新审视并坦承,自己当时所做的这些都毫无价值,是一种无意义的伪学术研究。

那段时间,吴敬琏写了《社会主义的过渡性》(1960)、《关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几个问题》(1962)、《按劳分配不具有资产阶级法权的属性吗?》(1963)、《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容歪曲》(1964),先后都发表在《经济研究》上。

在当时,这些文章都获得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社会主义的过渡性》一文,甚至被国外“左派”学者当做“区别于苏联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新体系代表作”而予以推介。①

对于这段特殊的“治学”经历,30年后,吴敬琏曾在《我的经济观》一书中如此回忆:

“自那以后,我所作出的研究成果中,虽然仍然有实事求是地研究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的运行,力求科学地加以说明的作品,但从总体来看,'左'的观点占有支配地位。”

而所谓当时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苏联经济体制之所以存在重大缺陷,不是由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而是由于过分倚重了“按劳分配、货币交换等资产阶级法权”。因此,吴敬琏彼时自然认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方向,是“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扩大共产主义因素”。

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之后,吴敬琏时常将自己在此期间曾有过的随波逐流,连同上述文章,都当成是一种自我警示与反向鞭策。他在许多公众场合,只要论及这段历史,都会诚示其迷途之愧。

就如同后来在纪念顾准时,他曾写文章忏悔道: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却不能不把自己由于自私和盲从而在政治运动中采取错误的态度,引为终身的教训。”②

若历史有知,情何以堪?

①柳红:《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丛书·吴敬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②孙冶方等:《社会主义经济论稿》,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①邓加荣:《登上世纪坛的学者:孙冶方》,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6页。

②柳红:《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丛书·吴敬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③邓加荣:《登上世纪坛的学者:孙冶方》,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①孙冶方:《孙冶方全集》第二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8页。

①柳红:《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丛书·吴敬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4-95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