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厚德载物 卓越人生的坚实根本(9)

做人要似水,这是一门处世哲学。水大志无形,生命力旺盛,百变制胜。如水之人有极大的可塑性,发展余地大。水能随物赋形,它是灵活多变的,可以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水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在第一时间适应新的环境,这种随遇而安的情怀,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极其适合我们在当今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我们个人的品性和思想里注入水的高洁、水的智慧和水的力量,必将会培养出率真鲜明的个性、深沉博大的胸怀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礼记·大学》中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礼记·大学》中的“三纲领”,其中“止于至善”是第三条纲领。

汉代郑玄《十三经注疏·大学》注:“止,犹自处也。”《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朱熹提出:“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物当然之极也。”“止”,在此引申为“达到 的目的”;“至善”,即善的完美的、最高的境界,是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准则的体现。朱熹又说道:“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朱熹在此作了哲学上的思考,他认为只有至善之境才是当止之处。至善之境即为道之境。

《礼记·大学》中所阐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止于至善”的步骤和方法,即通过内在道德修养及外在道德实践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在我看来,要想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除了要彰明完美的德行,提高自身修养外,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承担起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责任是一种使命,责任是一种精神,责任也是一种竞争力。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这是个负责任的年代,我们不能逃避责任,而是要拥抱责任。”对于企业而言,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企业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责任,责任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几乎每一个优秀企业都非常强调责任的力量,责任已经成为考核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公信力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科尔顿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 就是对责任的追求。”现代很多事业上有所建树的杰出人士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在取得财富以后,并没有忘记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去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华人首富李嘉诚认为“真财富存在于内心”。他说:“真正的富贵是要懂得用自己得来的金钱,对社会尽一点义务和责任。若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对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有所贡献,这便是内心的财富。”李嘉诚12岁时就能赚钱养家,担当起家庭的责任。等他功成名就以后,领悟到对社会多一点关怀,是义务,也是责任。于是,他心系天下,多年来一直热衷于捐助公益事业,对全球多个国家的教育、医疗、文化、公益事业都进行过系统的资助。他期望能够推己及人,凝聚社会力量,贡献社会。李嘉诚通过对公益慈善事业的捐助,履行了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齐格勒说:“如果你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尽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总有一天,你能够随心所欲地从事自己要做的事情。”责任感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资本。尤其对于年轻人,要胸怀壮志,慎重对待人生的每一步,培养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将责任感根植于内心,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从而为自己事业的开创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让自己的生命历程“止于至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