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历不明”的学生

北大学子与教授

“来历不明”的学生

“当时我们分析,收下他,最坏的结果,是最后发现他是个特务,可经济系又没有什么情报。”多年后,林毅夫在北京大学的导师董文俊回忆。他和林毅夫在西直门宾馆的一次谈话后发现,林毅夫是个有理想、有上进心的年轻人,而且讲话很有分寸,认真而严谨,是个想搞事业的人。于是北京大学决定录取这名来自台湾的“特殊学生”。

回到大陆后的一年,在有关方面的安排下林毅夫参观了大陆的许多地方。

有一天,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找到北大经济系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说有一个从台湾来的学生想到北大读经济,现在人已经到北京了,在招待所里住着等消息。

这个学生就是林毅夫。初到大陆的林毅夫,选择到北大读社会主义经济学。这一年,大陆刚刚恢复高考两年,北大经济系首次招收研究生。

林毅夫曾向大陆媒体介绍,早在念初中时,他所在的学校有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地理老师杨先生。这位杨先生把枯燥的地理课上得生动有趣,在干巴的地理名词间穿插许多历史典故。他的课让林毅夫了解到许多京城旧闻、北大轶事,从而产生了对北大的美好憧憬。①

陈岱孙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从1927年起,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开始其经济学家的生涯。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学说史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成就。

虽然陈岱孙是德高望重的学者,对诸多经济理论十分熟悉,做人处事向来练达。但对于是否接收这个“来历不明”的学生,陈岱孙觉得还是需要谨慎考虑,便把北京大学经济系副主任董文俊请到家中一起商量。

陈、董两人商量的结果,则是由董文俊出面,先去和林毅夫谈一谈。

这次会谈改变了林毅夫一生,而为人善良的董文俊教授也成为林毅夫在北大求学生涯中不可缺少的恩师。

董文俊事后接受多家大陆媒体的采访时回忆,“学校派我考察一下,这个学生能不能收。那个年代,台湾和大陆的关系还很紧张,提到台湾人,大家第一反应就是间谍,所以,接收林毅夫也很慎重。”

谈话的地点位于北京西直门的一家招待所。初次接触,董文俊对这个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颇有好感,两人长谈了一下午。

“我先问他为什么要投奔祖国大陆呢?林毅夫的回答引用了中国古代先哲的一则精辟的论述,原话我已记不清了,但大意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不可以没有宏图大志……”

董文俊教授又问他为什么要攻读中国经济专业,林毅夫回答说:台湾回归大陆是早晚的事,那时,既需要懂大陆经济的人,又需要懂台湾经济的人,我想成为第一个这样的人。

“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小伙子是个正派人,人长得很精神,1米8的大个儿。说话很有礼貌,坦率,直接。他告诉我,来大陆,主要是为了学习了解大陆的情况,报效祖国。我觉得,这是个有追求、有抱负的年轻人,很不错!”

“通过谈话,可以发现,他是个有理想、有上进心的年轻人,而且讲话很有分寸,认真而严谨,是个想搞事业的人,不像是有什么特殊目的。”董文俊回忆说。

“当时我们分析,收下他,最坏的结果,是最后发现他是个特务,可经济系又没有什么情报。”董文俊说。他当时表态,即使他有别的目的,相信我们也可以改变他。况且,在接触中,并没有发现任何这方面的可能性。

最终,林毅夫舍家弃业、渡海求学的坚定和执著,感动了北京大学。所以,虽然对林毅夫的身世已经有所了解,回来开会向校领导汇报时,董文俊还是提出可以收下这个学生,也让他获得了到北大读书的机会。

就这样,到1980年,林毅夫进入了北大经济系。

将近30年后,董文俊回想起这件往事时说,“林毅夫很幸运,能够找到北大。正是北大的包容精神,接纳了林毅夫。他当时没有考试,就被录取了。”

林毅夫到北大后,还是受到一些特殊照顾--在分配教职工宿舍时,给他安排了一个单间。为了安全起见,他改掉原来的名字林正义(谊),正式取名为林毅夫,对外宣称是来自新加坡的华侨。当时,即使在北大,知道林毅夫真正来历的只有几个人而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