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处于戒严时期的《联合报》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林毅夫的:这位青年现年20岁,是宜兰县人,家住宜兰市圣后街四十五号,家里开了一个美乐理发店。家有五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四。去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大专联考,成为台湾大学的学生,是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农业机械组一年级学生,他请求赖总长协助他转到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战斗技能,将来在“反攻圣战”中,好在疆场上效命。
此外,该报还介绍林正义在学校是个非常活跃的学生,他担任一年级学生代表会的主席,并且是全校学生会的政策委员之一。他长得瘦高,皮肤很黑,他受训时的长官和同学,都认为他是个诚朴、热情而笃实的好青年。
当时林正义向赖名汤表示,他的这项决定,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正义凛然地向在场的人表示,他坚信他的抉择是正确的。
“从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访问大陆,到台湾被赶出联合国,正显示国际间正义荡然,一股对邪恶姑息的暗流,几乎笼罩了整个世界。在这股暗流的激荡之下,台湾的命运面临了重大的考验。”在这种局面下,这位知识青年已经“不能再沉默,应该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对台湾对民族的责任”。
正是基于这项认识,林正义经过理智的考虑后,做了投笔从戎的决定。
不仅如此,林正义还希望他的这项行动,在广大的知识青年中,激起共鸣,汇成青年们“爱国报国”的洪流。他还强调说,报“国”并非只此投笔从戎一途,但他认为,对他自己来说,这是最能满足他报“国”心的途径。
除了向往军队外,也有台湾媒体认为他因为大一上学期成绩不好才选择了“投笔从戎”。不过此后,林毅夫无论在军校还是台湾政治大学,或者北京大学,成绩都很优异。
“为了减轻家中负担,他考上台湾大学一年后,才转读不用交学费并有津贴的陆军军官学校。”林毅夫的哥哥林旺松这样说。
他惊动了蒋经国
林毅夫的这个选择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个人选择,在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台大学生追求赴美留学者众多,而林毅夫决定留在军中,对当时被社会视为天之骄子的台大学生来说,真是一个震撼弹,也是大专学生成功岭集训十几年来的头一遭、一大卖点。
此后,台湾《联合报》等媒体又刊出多篇文章赞扬林毅夫的举动。1972年3月1日,《联合报》刊出专访林正义的报道,《蒋副院长(作者注:蒋经国)壮语期勉;热血青年投笔请缨,执干戈卫社稷报国最佳途径;林正义惜别台大参加革命行列》。
当时联合报记者刘复兴专访了林毅夫,刘描述了当时台湾大学的情形:台大的各学生社团负责人,在台大校园里举行惜别会。总是在几声爽朗的笑声后,听到人家对他说:“我佩服你的行动!”
而林毅夫在台大的老师、上文提到的训导长张德溥曾赴成功岭探望受训的台大学生。当他又看到林正义时,没想到林正义会跟他说,“寒训班的干部训练大学生的方式,不如真正部队那么严,这样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
林正义说他舍不得校园里的杜鹃花,更珍惜台大的自由研究风气,但是为了走上他自认为理想的道路,他决定从军了。
在专访中,林正义透露,为了决定这件事,曾经“思考”了一个月。参加成功岭寒训之初,他在连队里一直表现得很好,但是当这件事困扰他时,他患得患失,常常表现出一些“迷糊”行为,使连队里的长官和同学深感诧异。
这位没有下定决心是否要参军的大学生说,他把衣服送洗时,会忘记拿出衣服口袋里的钞票;上课时也常忘了应带的装备。
而促成他最后下定决心的,是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的蒋经国在2月9日参观成功岭时,对大专学生所讲的一席话。
当时,有着浓重浙江口音的蒋经国勉励这群台湾大学的孩子们,“决不做被人轻视的民族的最后一代”,而应“成为一个意想不到的完美时代的开端!”
显然,蒋经国的演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当时台湾媒体形容,“不少学子的内心,被这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林正义也拨开重重云雾,看到了青天。”
林正义还向台湾媒体解释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果他学农工,对台湾的贡献也许比他从军的贡献大;但是如果他从军能激起蛰伏在每个青年心中的“爱国”心,和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则收到的效果,就无法衡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