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新闻梦(8)

供职于《经济观察报》后期,总编辑刘坚对商业新闻的认知,延展了我对商业新闻的理解。老实说,我一直不太看得起商业新闻的采写,向来对高管变动、企业文化之类的新闻没什么兴趣,而刘坚总能举出麦当劳炸薯条之类趣味性极强的例子,他对《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优秀商业报道的援引和分析,诱导我进入《财富》、《经济学人》等财经媒体的世界,扭转了我对商业新闻的旧观念。2008年底,我去著名的财经媒体公司彭博社参观考察,看到每个记者面前三台显示器的情景,才感受到他在这个领域的预见力。

混迹“两南”,认识媒体,读懂中国

我所说的“两南”,指的是《南风窗》杂志和《南方周末》报。21世纪的最初十年,我在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最风光的这两份报刊,前后度过了五年时光,这两个编辑部相距不到五公里。我与这两份报刊的同事,面对面的交流非常少,可他们对我认识媒体、读懂中国至关重要。

2005年夏天,我去内蒙古包头市采访一位中学女教师。她在任教之余,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公民教材。在她位于包钢的宿舍里,我看到一堆摆放整齐的《南风窗》和《南方周末》。那堆发黄的报刊,是她的公民理念的源头,是她偏居一隅却能周知中国的大部分原因。

这个细节予我相当大的震撼。初为这两份报刊的新人,我对他们各自宣称的发行量很不信任,觉得他们说的太大了。当我真正地走进它们,我才发现,它们流布之广、影响之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在国家部委,在三四十岁的司长处长们那里,在部分偏远地区的公务员和知识分子那里,它们经年累月地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影响了我们所谓的精英阶层的视听。

那个细节在我的心头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我开始思考2000年之后新兴媒体鼓吹的影响力,开始反思大众媒体在中国的社会责任及其担当,开始重新评估我周围的同事和他们所做的事。

虽说新闻理想是一件说起来大家都想笑的话题,可是,凭借个人印象的不完全比较,“两南”的新闻理想还是要比很多媒体略略浓郁了那么一点点。“两南”的同事们,理想主义者有之,现实主义者亦有之,就整体而言,还是书生多,可爱的人多。那些可爱的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提携了我。

在《南风窗》,我的同事们启发我完成了《拐点》、《南平寓言》等四本书的写作出版。书是自己写的,可是,与社长陈中、总编辑秦朔等人营造出的编辑部的环境氛围关系极大。秦朔本人著有《大变局》等书,编辑部主任陈初越、资深新闻人何江涛策划编辑过《长治,长治》等有影响力的时政图书,主笔袁卫东、张哲诚撰写过有影响的商业图书,几年后去大学教授哲学的编辑张念出版过若干文学评论著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