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乱想(2)

领会到它的匠心独运,我对新闻博物馆的兴趣陡然大增。

新闻博物馆还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它不仅存留历史,还与时俱进每日更新。博物馆的二楼,有一条名为“今日头版”的走廊,走廊上悬挂着美国和世界上400多份报纸的“今日头版”。我仔细地抽查了几分报纸的出版日期,果真是当天出版的报纸。来回逛了两遍,华文媒体中,我只看到香港的《苹果日报》孤独地挂在走廊中。

三楼展厅,一张张发黄的旧报,完整再现了500年来美洲报纸的流变。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时事新闻,是一个公证员在墨西哥撰写的1451年危地马拉的大地震。我在美国新闻史上看过这段历史,三个月前在报社内部讨论四川大地震采访报道业务时我还举过这个例子。现在,亲眼看到这份残旧的杂志模样的报纸,隔着一片玻璃静静地卧在那里,内心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我请马来西亚的一位同行帮我留了一个影。

旅行中,我很少有兴趣到处留影,但在新闻博物馆,我留了两次影。第二次是看到1900年《洛杉矶时报》对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报道,我靠近那张报纸,和那张报纸上的图文合影留念。回头想想,我还少了一次留影,我应该站在铭刻“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英文)的那堵墙下拍张照片的。记得香港第一才子、《苹果日报》社长董桥先生写过一个小册子《历史的初稿》,七八年前我的一个同事将那个小册子送给了我,我从此有了撰写历史初稿的冲动,我的《拐点: 影响中国未来的12个月》等书,就是这种冲动的产物。

看美国各个大报对100年来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我发现,十年来我在各家报馆的学习、探索和实践,大多数是人家早就玩过的“老把戏”。比如说,号外、通栏标题、超大字号,美国从便士报时代就这样玩,而我们还曾在个别报馆看到编辑们为此吵闹: 该不该这么干?能不能这么干?

新闻博物馆褒奖了美国新闻史上为新闻而死的战士们,满是弹孔的防弹背心,已经生锈的贝雷帽,被子弹打得满目疮痍的汽车,死者的照片。面对越南战争中死于地雷的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两个香港记者念出了他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距离炮火不够近。”

一楼展厅中有很多普利策奖获奖照片,半个世纪以来,记者们拍自泰国、伊朗、卢旺达等地的照片,看得人心中发抖: 一个人抡起一张椅子朝一个吊在树上的人狠命砸去,围观的人群中,有的人脸露笑容;一排被蒙面的人或跪或立,一排持枪的人朝他们扫射--我相信这样的照片,可以让我们更为真实地认识这个世界。

离开博物馆前,我去五楼看了9·11事件中的新闻记者们,在现场,他们有的留下了历史,有的留下了自己。在飞往华盛顿的航班上,我和《环球时报》的王文讨论过新闻记者的极致状态,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死,或许就是极致状态之一种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