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第二章 闯荡江湖(2)

17岁的黄光裕却与“朦胧诗”绝缘。在他少年老成的心里,清晰地刻着两个字,那就是“生存”!

在做了一些小生意后,黄光裕决定赌一把大的。千思万找后,黄光裕瞄准了服装行业。他决定孤注一掷,把自己在内蒙古和来北京最初几个月做生意赚的几万块钱全部拿出来,从广东订了一批服装。想不到的是,很少亏本的黄光裕,这次却彻底搞砸了。由于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服装的尺寸、型号、款式他没有摸准,结果这批服装在北京兜售了大半年,却基本上还是原封未动。

死马当活马医。自己卖不动,黄光裕便想办法找人代销。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找到了一家位于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的名叫“国美”的服装店,服装店分上下两层,总面积不到100平方米。因为不用预付款,卖不掉还可以退还,没有一点风险,服装店的负责人乐意帮这个忙,于是让黄光裕在店内找了个角落挂上了他的积压服装。

来来往往之间,黄光裕便和服装店负责人熟悉了。因为这个服装店生意也不是特别好,店主想把它承包出去。黄光裕一听到这个信息,心里便开始活动起来,他对四处奔波、居无定所的游商生涯已经有了一点厌烦,正想找一个据点让自己从“行商”变成“坐商”。

但黄光裕拿不定主意,也没有谈判的经验,于是把尚在外地的大哥黄俊钦请了过来。1986年10月底,黄俊钦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和服装店负责人进行了谈判。最后兄弟俩决定冒一次险,用东借西贷的3万多块钱,把这个店面盘了下来。合同期限最初是3年,并且规定门店名字使用权归黄氏兄弟所有。

1987年1月1日,黄俊钦、黄光裕兄弟俩的国美服装店正式开张营业。这也标志着两人正式创业迈出了第一步。

因为对服装不太内行,所以刚开始2个月内,店里一边卖服装还一边卖电器。到1987年3月,兄弟俩干脆把它彻底转型成电器店。至于那批滞销的服装,到最后都没有卖完,黄光裕干脆把它们发给员工当工作服。

黄光裕闯入了一个正面临重大变局的行业。中国于1978年引进了第一条彩电生产线,1984年国家计划定点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全国共有70多个冰箱定点生产厂家、80多个洗衣机定点生产厂家,比如说北京的白兰、白菊,现在市场上还见得着的小天鹅、小鸭等,都是那时候的定点生产厂家。在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实行定点生产的同时,老百姓购买都需要凭票,整个产业处于供不应求甚至短缺的状况,因此冰箱和洗衣机产业备受推崇,甚至每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都要提起冰箱和洗衣机产业的发展状况。

在国有电器商场一统天下的80年代末,私营电器店想取得一席之地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黄氏兄弟还得费尽脑汁才能在“居,大不易”的京城生存下来。

关于创业,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黄俊钦在呼和浩特出事之后,黄家和那位曾帮助过自己的朋友合伙办过一个无线电厂,专门生产扩音器之类的产品,也赚了一些钱。但后来,两兄弟觉得自己的个性还是不太适合搞产品的生产、开发,更适合从事商品流通领域的生意,于是又开始出门寻找机会。

至于创业的原始资金,至今仍是一个谜。按黄光裕后来的说法,当时创业时手里已经有了十几万元的资金,这笔钱无非有这样几种来源:一个是借贷;一个是贩卖小电器、开工厂等积累的本钱。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可以肯定的是,黄家最初的4000元是靠借贷而来的。

也靠借高利贷创业的冯仑,对此有深刻认识:“在中国,人们没有钱才办公司、没有资本才投资。这在西方是完全不可能的,那里是有钱人才投资、才创业,起码开办费可以通过正常途径借贷到。我们的起点要惨得多,两手空空,也只有三种途径可能拿来作为初始资本:一、自己家里人的积蓄。二、‘欺骗’和‘抢劫’。‘骗’可以重复三五次,而‘抢’也就一两次,不可重复,创业过程就会中断。三、借钱,债主给出时间;借债得付利息,以后想办法把资产负债表做正,让创业过程不因为资本的问题而中断。我们家里都没钱、没能力,甚至也不支持我们自己办‘皮包公司’,唯一靠谱的就是不断借债。所以,我们的资本构成中自有资本金从一开始就是负数,是从借的高利贷转成的资本金,一开始回报的压力就是‘必须暴利’的压力。没有暴利,怎么可能还了本、付了利息,还得能给自己剩下点再继续折腾?自有资本金来源于高利贷,会造成暴利倾向,显然这是一场巨大的赌博,需要找一个能赌的地方和能赌的项目。”冯仑认为,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的“原罪”根源所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