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孔子对管子的敬佩
回到鲁国,季孙倒也没有来找他的麻烦,孔子依旧搞他的私立学校,原先的学生重新回来上课,又新招了一些学生,而课程中增加了许多音乐的内容。
孔子私立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更多,层次也更高。说起来,这一切还得益于孔子的齐国之行。自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来,齐国成为世界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大量的各国人才涌向齐国,齐国也成为各国士人最向往的地方。孔子这一趟齐国之行尽管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住在高家,见过齐景公,听过韶乐,此外孔子对晏婴赞不绝口,一口一个晏子兄,搞得大家以为他们是好朋友。
如果说孔子去伟大首都算是镀了一层金,去齐国等于又镀了一层金。
平心而论,在齐国的两年,孔子还是长了不少见识。
最初孔子对于管仲颇不以为然,认为他违背周礼,不是个值得尊重的人。
没有去齐国之前孔子断言管仲是个不懂得圣贤之道的人,有学生问管仲是不是节俭,孔子就说:"管仲有三个家,还设了三个管家,怎么能说他节俭呢?"又有学生问管仲是不是懂得周礼,孔子就说:"国君的宫门建屏风照壁,管仲的家门也建;国君在堂上设置放酒杯的几座,管仲在家里也设置。管仲如果懂得周礼的话,谁还不懂?"
按《论语》。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可是到了齐国,孔子发现自己的看法有问题了。经过两年在齐国的生活,孔子发现自己完全错了,管仲的高明完全不是自己所能想象的。
在离开齐国之前,子路又问起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这一次,他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回答。
"老师,当初管仲和召忽一起辅佐公子纠,后来公子纠被齐桓公所杀,召忽自杀,管仲却不去死,岂不是不仁?"子路问道。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他感觉最近孔子总在称赞管仲。
"怎么能这么说呢?管仲九次集合天下诸侯,称霸天下,却不是靠武力。这就是他的仁德啊,还有比这更大的仁德吗?"孔子瞥了子路一眼,心说我都进步了,你还没进步。
按《论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可是,子路想不通,当初贬低管仲的是你,如今赞扬管仲的还是你。好吧,我给你一点一点来。子路是个轴脾气,什么事情想不通,就一定要追问到底。
"那,老师说管仲是个什么人?"
"是个伟大的人。"
"不对,我觉得是个小人。"子路要跟老师争辩了,他经常跟老师争辩。"当年管仲游说齐襄公,结果齐襄公没尿他,说明他口才不行;想扶立公子纠,结果又失败了,说明他能力不行;家族在齐国被灭了,却一点也不伤心,说明他没心没肺;被关在槛车里却一点也不惭愧,是没脸没皮;当初要害死齐桓公,后来却投奔齐桓公,这是没有贞操;召忽殉难,他却偷生,是没有仁德。这样的人是标准的小人啊,老师怎么说他是伟大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