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释如意(6)

(《世说新语·排调》)

六、更有用如意质酒的,可见它是一种贵重到能作抵押的物品,与“五花马”“千金裘”价值差不多:

玄宗於凉州以镂铁如意质酒,翌日命中使,托以他事,使於凉州。因求如意以还,验之非谬。

(唐代薛用弱《集异记·补编》中“叶法善”条,按:所引为叶法善施法术与唐玄宗在正月十五日夜间自首都出游凉州事)

可以大体上这样作个小结:从三国时期到五代,如意的形制只有手爪型一种,但它通行於上层社会,每每制造成华丽贵重的形态。上层人物执持它,可为显示身分之用。具体用途则有:指示,指挥,讲经清谈时作教具道具,高兴时起舞挥舞,赠与时常带有暗示性双关意义。作为一种值钱的贵重物品,还可作抵押品用。它还作击节称赏用,作打击用,因而宋明等朝代的文物鉴赏家认为古人是拿它当防身利器的,未免求之过深。当然,它原来的本能是挠痒痒,因而也能时不时地用来挠痒痒了。

必须注意如意在僧人讲经和名士清谈中的用途,请继续参看以下资料:

一、僧人讲经说法时执持或受赠如意的资料:

南岳(按:慧思)造金字《般若》,命师(按:智顗)代讲。唯“三三昧”及“三观智”,用以咨审,馀悉自裁。

南岳手持如意,临席赞之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佛祖统纪》卷六“智顗传”。按:此则故事在灌顶所作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士衡所作的《天台九祖传》等资料中均有记载)十二月十七日夜,跏趺端坐,仍执如意说法,辞理深邃(按:下面就讲这位僧人涅磐的事了)。

(《法华传记》卷三“唐台州国清寺释智唏”)

释慧成……承南岳思禅师匡化山中,引众波动。试往看之。既见,欣仰,欲学定业。……乃惟曰:“承大师善知来意,今试验之。”见犀如意及手巾、线履,欲得之。思命令送与。

(《续高僧传》卷十六“慧成传”)

远(按:慧远)神韵严肃,容止方棱。凡预瞻睹,莫不心形战栗。曾有一沙门,持竹如意,欲以奉献。入山信宿,竟不敢陈。窃留席隅,默然而去。

(《高僧传》卷六“慧远传”)

《赋得“竹如意”送详师赴讲》:

释皎然“缥竹湘南美,吾师尚毁形。仍留负霜节,不变在林青。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谁期沃州讲,持此别东亭。”

(《全唐诗》卷八百二十)

二、文士讲论经义时可以手持如意的资料:

文宗皇帝尚贤乐善,……常延学士於内庭,讨论经义,……而李训讲《周易》微义,颇协於上意。时方盛夏,遂命取水玉腰带及辟暑犀如意以赐训。训谢之。上曰:“如意足以与卿为谈柄也。”

(唐代苏鹗《杜阳杂编》卷中)

按:前引齐高帝赐隐士明僧绍竹根如意,也是为了供他在讲论中使用,可与此则同观。

两晋南北朝清谈名士举行清谈,包括与名士派的僧人清谈某些佛经经义时,手执的是麈尾。看来,正规的清谈必执持麈尾,而僧人自家讲佛经,如前引资料中所说,却是执持如意的,并可在如意上写小字提纲,以备参考。这就比麈尾仅可“挥洒自如”多出一项功能。同时,我们注意到,儒士讲五经,也可执如意以为谈柄。南北朝僧人讲佛经,似乎是从儒家讲经学来的,至少它本身也是汉化的东西,所以执持如意在佛教中也应是汉化佛教独创。再者,因其为讲经时所用,所以高级文士型僧人执持它,也可显示身分。文殊菩萨是佛教菩萨中代表“理”的一位菩萨,因此,汉化佛教逐渐在他的手中安上如意(也有让他手执贝叶经的,后世更多的则是手执中文卷子形甚至线装书册形经卷),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