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释如意(2)

“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诚尝问译经三藏通梵大师清沼、字学通慧大师云胜,皆云:“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故。若局於爪杖者,只如文殊亦执之,岂欲搔痒也!”又云:“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於柄,备於忽忘。要时手执目对,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版——备於忽忘——名笏也。若齐高祖赐隐士明僧绍竹根如意,梁武帝赐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伦、王敦皆执铁如意,此必爪杖也。”因斯而论,则有二如意,盖名同而用异焉。

这里指的是作为一种器具的“如意”,也就是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痒痒挠儿”,古人称之为“爪杖”者。它的顶端大体上作手爪形。可是,在北宋时期,已经向“云头形”转变了。

上引道诚与道忠和义楚著作中的材料,大致都是公元九世纪前后人们对如意的认识、理解与说明。而且都是僧家的话。在此以前,对如意的解释,都没有这三段那么多和明确——至于是否正确,我们在下面还可以讨论。现在,我们就从九世纪即大致是北宋以前往上推,看看那时使用如意的情况。

我们发现,作为口语或说是传统型的口语,“如意”一词当然还在不断地使用。试举二例:

权抚背(按:孙权在与周瑜个别谈话时抚周瑜之背)曰:“……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262页,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孝武(按:东晋孝武帝)属王洵求女婿,曰:“王敦、桓温,磊砢之流。既不可复得,且小如意,亦好豫人家事,酷非所须。……”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北京中华书局,820页)

以上说的都是口头上当作吉祥话说的“如意”。

我们还发现,作为搔痒使用的如意,在那时的上层社会中是很流行的:

虞世南以犀如意爬痒久之,曰:“妨吾声律半工夫!”

(冯贽《云仙杂记》,《四部丛刊·续编》本,卷三,第五叶)

不空……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萃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

(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之三。按:《宋高僧传》卷一“不空传”中所载与此略同)

我们更发现,对于这种基本用途应该是“爪杖”的如意,有三个问题可以提出来说一说:

一、把爪杖称为如意,现知最早的史料大体上只能上溯到三国时期。那就是如下的一条:

胡综博物。孙权时掘得铜匣,长二尺七寸,以琉璃为盖。又一白玉如意,所执处皆刻龙虎及蝉形。莫能识其由,使人问综,综曰:“昔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气,平诸山阜,处处辄埋宝物以当王气,此盖是乎?”

(《酉阳杂俎》前集卷之十一)

据《补三国艺文志》等记载与考证,这一条是从三国时期的著作《胡综别传》中引用过来的,这是它的上限。至于秦始皇是否干过埋宝物的事,埋的又是什么,恐怕胡综也就是姑妄言之。不过,他的话中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把如意当成宝物之一种。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如意的身分,说明如意不仅仅是搔痒的器具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