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几年前就写了一本书,名叫《学生实话实说》。那时的学生没有呐喊,只有诉说——诉说着他们在学校经历的不愉快生活,身心俱疲的各种考试,近乎崩溃的神经,还有考试排名所带来的歧视、自卑和患得患失。访谈了那么多学生,至今记忆犹新的,就是孩子们稚嫩的小脸上充满的痛苦、困惑和不服。他们怎么了?教育怎么了?  

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使人快乐;康德、席勒说过,教育使人得到和谐发展;马克思、毛泽东说过,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对照先贤伟人们的教育冀望,你会感到,今天的学生并没有因为提高了认识世界的知识和能力而感到快乐,没有因为受到教育而身心、智识、精神得到和谐,没有因为学校生活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究其原因,是教育已经将“快乐、和谐、全面”的育人观转变到“以考试为核心”的工具价值取向中,教育已经沉沦到完全以应试为目的的怪圈中。因此,素质教育的提出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变革,其矛头对准“应试教育”,也就不足为奇了。  

十几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呐喊》这样一个书稿,看到一部由一位中学生撰写的纪实类书稿。小作者一气呵成,可以说是“愤”笔疾书。书中所展示的孩子们的学校生活让人感到震惊!让人感到心痛!让人感到失望!我们不是在进行各种素质教育改革吗?我们不是在减负吗?我们的课程改革不是都经历好几轮了吗?我们除了规模可观的官方的课程改革专家团队,专门研究素质教育和课程的学者教师少说也有十几万人之众吧,再加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队伍,如此能兴师动众,怎么就对付不了一个“应试教育”了呢?  

平心而论,要单独地归罪于学校显然不公道。应试教育在学校之所以大行其道,主要在于社会和民众对学校的评价指标是“升学率”,就业、任用、社会流动甚至相亲都在“唯文凭论”。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功利则学校不得不功利。正如法国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说的,教育使人社会化。任何一个国家在历史上都是教育反映社会的需要和变迁,教育也是社会变迁的结果。这样说来,我们就找到根源了,我们看问题决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将这件事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中去看、去分析,就会找到与这件事相互关联的其他事,并由此获得解释。这样说来,素质教育改革之所以成效不高,就因为单靠学校发起教育改革是不行的,而必须全社会动员,以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取代“应试教育”和“唯文凭论”,对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评估标准由“合格率”、“普及率”取代“优秀率”和“升学率”。  

相信这本书的问世,会使人们更加关注学生,关注学校,关注今后的教育改革。读读它吧!孩子们不仅仅是在诉苦,在呐喊,他们更有思索,有责任,有忧患。正如书中最后《写给总理爷爷的信》中所表达的:这样的学校教育,我们怕扼杀了理想,扼杀了天才,扼杀了素质,扼杀了生命,扼杀了民族未来。当创新成为这一时代的最强音时,孩子们对当今教育的检讨就具有反思价值,孩子们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呼唤就具有启发价值。那么,我们能不能使孩子们由呐喊转为振奋、甚至欢呼雀跃,真正让他们从心底快乐和发出爱的声音呢?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教育研究者,我深感责任重大。让我们努力吧!为了孩子们,迎着困难做点事情是值得的。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爱,则人类爱。

钱民辉

于北大理科5号楼

2011年6月29日

(钱民辉,北京大学教育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章

读书导航